“唯绩点论”的大学教育何时能够回归自由

“唯绩点论”的大学教育何时能够回归自由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陈菲(西安交通大学)

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大学仍是高中班主任嘴里那个“等你们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的象牙塔和伊甸园,但是随着大类招生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拼命学习,才能以足够高的绩点进入自己向往的专业。2020年,我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114所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占总数的83.2%,不少大一学生表示,进入大学第一年,压力大得还像高三。(10月12日 澎湃新闻)

一直以来,大学的教育存在着实际和认知不相匹配的现状。相当一部分人群仍然认为大学生活轻松自在,几乎没有压力和学业上的烦恼,考试只要追求不挂科就可以平安度过四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卷的保研热和搭帐篷学习的考研大军,以及老师布置3000字却要写10000字的课堂作业。很大一部分学生以学校发布的评奖评优规章为行动导向,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参与各种各样或主动或被动的活动,从而在每学年的评奖评优中拔得头筹,在进一步的人生道路上抢占先机。

按照学校的政策文件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可谓是秉承一种对自己大学生活负责的态度,但是上行下效之下却造成了很多无意义的空转。其一是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势必造成激烈的竞争,很多学校的大类招生将一个热门专业与某几个相对冷门专业捆绑在一起,学生比学赶超只为了获得热门专业的入场券。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绩点的计算方式,虽然随着教育的改革很多时候并非是“一考定音”,但是课堂表现、思维拓展和实践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因素难以量化为多元考核的制定带来了困难,考试仍然是一种主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在综测的计算方面,学校出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设立了许多实践活动,出发点与动机是好的,可一旦将其功利化,学生很容易产生忙忙碌碌但什么都没干的茫然之感。

当高中生经历激烈的竞争迈入大学之后,单一的轨道本应会各自延伸至不同的远方,“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大学生活最理想的写照。如今大多数学生选择严格按照学校制定的路线,去获取尽可能多的学分和绩点为未来打算,但也少了勇敢追求多元价值的自由之感。当然,自由感的来源需要制度的保障,如果社会无法从教育资源配置、就业市场评价机制等方面为年轻人拓展空间,赛道只会越来越窄,社会所认同的成功价值体系将会越来越趋同,性格各异的年轻人就像被装进统一的套子,等待着社会的挑选。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