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改“过来人”说说“心里话”|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

上海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收官后,那些摆脱蜗居生活的居民去了哪里?他们的新生活过得怎么样?那些忙了多年旧改工作的征收一线人员,一段段“千辛万苦”的往事,他们也有着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近日,记者采访了那些亲历旧改的“过来人”,听听他们此刻的“心里话”。

旧改“过来人”说说“心里话”|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说:老陈推着老伴下楼晒太阳  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

老陈 瘫痪老伴住上电梯房

老陈叫陈青苗,是黄浦区宝兴里的“原住民”。

当年,他作为返城知青通过招考,成为了港务局的一名装卸工人。1984年,他分到了宝兴里的一间厢房,搬进衣柜、双人床、餐桌几件家具后,整个房间就摆不下别的了。女儿的房间,只能从头顶隔出一个简易的小阁楼,没有一丝光照,还直不起腰。

女儿在结婚后搬了出去,老两口一住便是30多年。2018年,老陈的老伴突发脑溢血,瘫痪卧床,女儿工作繁忙,老陈一个人照顾起来非常吃力。卧床的老伴需要晒太阳,但底楼的房间里一年四季照不进阳光,黄梅天还会散发阵阵霉味。即便向居委会借残疾人推车,门外过道堆满的杂物、门前高低不平的地砖,也让外出一次格外不便。因此,患病后的老伴很少出门,心情也一直郁郁寡欢。

2019年7月,金陵东路地块旧改项目启动。好消息传来,老陈每天都会盼着早点签字、早点搬家、早点领钱,带着老伴过上新生活。彼时的他理想中的“新家”,是一间电梯房,每天可以推着老伴下楼晒太阳。

离开宝兴里后,老陈先搬进了徐汇区田林东路的过渡房。2021年1月的一个早上,记者在过渡房见到他时,他正要推老伴去田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康复治疗。和一年多前完全瘫痪在床相比,老伴已经能够自己踩几步康复器材,并在老陈的搀扶下,拄着拐杖走上几步,气色也明显好了些许。

康复治疗做完后,老陈就推着老伴往家赶,要回家准备中饭。小区里面有个大花园,周末上午不做康复治疗的时候,老陈就用一上午的时间,陪着老伴一起去晒太阳。过渡房里的“大件”家具,也是从宝兴里搬来的冰箱、洗衣机。“因为还很新,还能用呢。”老陈说。

近日,记者拨通了老陈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记者,2021年4月初,他就搬进了装修好的电梯房,新家离过渡房不远,方便老伴继续做康复治疗。新房主要进行了一些适老化的改造,安装了一些手扶栏杆。老陈说,当初一眼看上这个新房,是因为朝南的大阳台,一点遮挡都没有,光线透亮。而且卫生间也大一些,老人走动也方便。还因为新家离女儿家不远,女儿也常常骑着助动车来探望,走动更勤了。

旧改“过来人”说说“心里话”|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说:超超在学做饭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超超 37岁小伙圆了婚房梦

“新房装修好了,我随时可以拎包入住。”时隔两年,37岁的超超终于圆了自己拥有一套两室一厅婚房的梦想。

超超出生在虹口区唐山路业广里,和父母生活在弄堂深处的一间逼仄的老房。看着儿子超超吹完35岁的生日蜡烛,鲁美云愁眉不展:儿子很懂事的,一直不提谈恋爱、结婚的事。其实,老两口都知道,弄堂里不时有人提着痰盂或马桶进出,这样的生活环境,怎么让儿子带女朋友回家呢?

2020年,业广里所属的东余杭路(一期)成为上海当年最大体量的旧改项目,涉及居民5888证6322户。当年11月,这个大规模旧改基地迎来了最关键的一场大胜仗——以98.69%高签约率生效。鲁美云一家也如愿选了一套虹口彩虹湾的新房,在22层,两室一厅,南北通透。

“这套房子打算拿来做儿子的婚房,装修设计都是他自己弄的。”鲁美云乐呵呵地说道,两室一厅的新房,本来装修费预算在11万元。后来老两口看中了环保板材的地板,决定把装修配置再升级,多付了1.8万元。在他们心中,儿子自己住的房子,装修要讲究点。老两口则住到了宝山。

超超告诉记者,设计师推荐了多个定做预制柜设计方案。他选择定制了一套客厅的电视柜和书柜,其他空间都“留白”,等将来入住后根据需要添置。上个周末,师傅还上门安装好了定做的窗帘,再通通风就能入住了。

这些天,超超下班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厨房给妈妈打下手。“我一边帮妈妈切菜,一边看妈妈如何做虾仁跑蛋、茭白炒肉片等家常菜。”他说,和父母住在一起37年,每天回家都能吃上热饭热菜,自己从没下过厨。搬进新房后,就要自己动手做一日三餐了。

尽管还没有入住,每到周末,超超喜欢一个人开车去彩虹湾逛逛。小区里停车位很多。超超说,彩虹湾是一个大型居民社区,周末的菜场、超市、商铺非常多,还有社区食堂、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购物、看病、运动,我们步行五分钟范围内都能得到解决,非常方便。”

旧改“过来人”说说“心里话”|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说:张国樑

张国樑 “阳光征收”第一人

首创“阳光动迁”的上海市劳模张国樑,现任职务是上海市房地产行业协会房屋征收工作委员会主任。1985年开始,他就从事动拆迁工作,30多年参与组织(征收)居民超10万户。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城市旧改速度加快,动迁居民多了起来,利益诉求相应增多。当时,动拆迁行业刚刚市场化,不够透明,有“先紧后松”的操作,造成了“谁先走谁吃亏”。每每想到这里,张国樑总觉得有点对不住首批签约搬走的居民。

2002年,上海一家大医院为建造门急诊大楼要对职工居住的新公房进行动迁,涉及61户居民。张国樑在沟通会上向居民大胆承诺:公示动迁方案和补偿标准,没有“前紧后松”操作,前后一致。“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动迁’的雏形。”张国樑说,首次试水压力非常大,居民将信将疑,后来发现是“动真格”,纷纷支持,也让张国樑有了更多信心。2004年,原卢湾区第43街坊是全市率先正式提出用“阳光动迁”来做的地块。

2008年,上海先后出台了以“二轮征询”和“数砖头加居住困难托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动迁政策,以规范文件肯定了“阳光征收”的理念和做法。2009年,建国东路390基地在全市率先试点“征询制”“数砖头+套型保底”动迁新机制。张国梁在这个基地引入了最新“房屋征收公示系统”。动迁中心摆入了触摸屏,动迁政策、房屋面积、居民人口、安置房源、补偿安置款、最新签约等信息在触摸屏上“触手可及”,大大增加了信息的透明性;动迁居民的签约文本,变成不可更改的电子协议,杜绝了“暗箱操作”。

“阳光征收”政策赢得更多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让上海中心城区的旧改速度屡屡创下新纪录:2020年,宝兴里旧改地块用时354天,实现了“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2021年,黄浦区外滩街道79街坊再破纪录,仅用142天,实现了一轮征询100%、二轮酝酿期首日100%、居民自主搬迁100%签约。

近几年上海旧改能实现如此“加速度”,在张国樑看来,老百姓能走得那么快,是政府诚信的魅力,这是“阳光动迁”支撑出来的。

旧改“过来人”说说“心里话”|上海旧改三十年走出蜗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杨叶盛

杨叶盛 “组团打包”第一人

虹口曾是上海危棚简屋最集中、旧改任务最重的老城区。提起虹口区旧改,不得不提虹口区旧改指挥部党委书记、常务副总指挥杨叶盛带领团队率先试点的“组团打包”旧改措施。

2017年,上海旧区改造方式由“拆改留并举,以拆除为主”,调整为“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深化城市有机更新。面对这一新机遇,2018年上海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模式,地产集团作为“主力军”加入旧改行列,破解旧改成本收益“倒挂”地块的资金筹措难题。

杨叶盛回忆道,2019年5月,虹口旧改史上最大单体地块17街坊启动二轮征收、做出征收决定,同年6月,居民签约达98.81%。2020年6月底,该地块成功收尾交地。值得一提的是,虹口区17街坊是全市创新旧区改造模式,实行“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的首个旧改项目。在新模式中,17街坊创出了全市“四个第一”:第一个做出征收决定,第一个启动居民签约,第一个征收生效,第一个成功交地。之后,这一模式不断被成功复制和推广。

2020年起,在杨叶盛的带领下,虹口区创新并升级“组团打包”模式,把相邻的街坊“打包”,一次性启动多个地块,既可以加快旧改速度,又减少了居民等待时间。这一创新模式,让征收周期从以“年”计压缩到3个月。一年时间内,北外滩启动了6个打包项目33个街坊,惠及居民2.1万户,1年征收量超过前8年总和。

今年6月初,虹口按下旧改“加速键”,首次在一天内为185街坊、212街坊,以及234和247街坊共三个旧改项目连续召开了三场听证会。为了把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虹口区旧改指挥部所有工作人员下沉一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联系居民有序、分散地进行咨询或签约;首次采用电脑摇号排序的方式,让选择房屋产权调换的居民“少跑一趟”。

“每个旧改工作者都在尽最大努力多做一点、做得好一点,能快则快、能多则多。”杨叶盛感慨道:“要让踮着脚尖盼旧改的居民早日告别蜗居、住进新居,要让老地块升腾起‘有尊严的烟火气’。”

新民晚报记者 杨玉红 裘颖琼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