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蔚
翻开这册绘本,打动我的不是扑面而来鲜明流畅的画风技法,而是其中的杭州味道。
“大约四年前,在北京与老友聊到可以做一本关于杭州的绘本时,脑子里一下子就蹦出一个画面,是我小时候住过的老宅,一个叫团子巷的地方。弄堂弯弯曲曲,拐出就是中山中路,一条特别有老杭州味道的老街……”
著名插画家、水彩画家江健文讲起这册绘本的初起,当时他对面坐着的是中国少儿出版总社图书中心总监缪惟。
四年后的今天,《杭州故事》作为中少总社原创绘本品牌“九神鹿绘本馆”系列的最新成员,新鲜出炉。
江建文以25幅长卷般的大开页,将半生以来深入骨里的生活体验用写实又独特的叙述方式,来道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深刻情怀。
对于图画,就是去看吧,不要说得太多。他说。
【杭州的味道】
江健文在团子巷的老宅里,读完了整个小学与初中。现在,这一带已成为一处各式小吃、咖啡与文创的小店群落。
绘本,是一种非语言叙述,个体而多元,可以时空交叠,可以视角变幻。江健文对他看来最有杭州味道的地方,进行了一次“任性”的创作。
他画了一条更有名的巷子,孩儿巷。
孩儿巷怎么少得了陆游?他推窗而望,“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花在哪里?一株杏花从一片层层叠叠的屋檐下中突围而出,开得热闹张扬。
雨在哪里?一身民国打扮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独自走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这是多个时空交织下的孩儿巷,有江健文少时天天经过的老街巷两边的乌瓦木棂窗,有陆游的小楼,宋井和院落里的假山石,还有戴望舒诗中雨巷的经典意象。
很多朋友都特别喜欢这一幅,江健文说,“很高兴被人读懂了,没人奇怪我怎么把这么多不同时代的东西放在一张画里。”
一场大雪后的白堤,雾凇沆砀,断桥残雪。
长堤一痕,不是张岱舟中看雪的景,是从宝石山半山腰俯望而下的视角。
两塔相望,左上是保俶塔,右下还是保俶塔。
又玩了一次“任性”。
上半幅,是从山上望堤,下半幅,是从堤上望山。在这场“游戏”中,保俶塔要客串两次,很辛苦,但也甘愿,两个视角都是它最美的经典留影。
多看一眼,会挖到另一个惊喜。长椅、桃树、对岸的山与塔、隐约的北山路,尤其是那株桃树的形状¬——江健文把获荷赛奖的那株桃树画了上去。
杭州的一位摄影家,每次路过白堤断桥,都会给第十棵桃树拍张照,一拍就是三年,一千多张照片里,有这棵树的春夏秋冬、花开花落,也有这棵树下各种各样的人。
为了画它,对着照片还不够,江健文还去现场找了找。“这棵树已经不在了。我觉得更有必要把它画下来了。”
【可把玩的细节】
《杭州故事》里,江健文对杭城的熟悉,让他的朋友、一位著名油画家如是说,“描绘的细节已经到了无法超越的程度。”
25幅对开页,有大开大阖的时代图景,有只限桌席的细致描绘,有的用蒙太奇式手法表现同一主题下的古今对照,有的像一个长镜头可以随着它神游,很多画中的细节,比如街市的招牌,人物的服样,细究都有迹可寻。
“恰到好处的还原细节,让作品可细观可把玩,也更有价值。”江健文有感于当下很多城市绘本,过于卡通低幼符号化,缺乏艺术观赏性和人文深厚性,他给自己定的基调是写实一点,笔触上加一些装饰的元素。
因此,创作之初的采风调研,收集资料,“就如同著作一样深入。”
良渚遗址公园及博物馆,海宁的镇海门,腊月里的安昌古镇……江健文走了很多地方,拱宸桥就跑了好几趟,又去了两趟塘栖,在塘栖的老街上,画了好多幅写生,寻找感觉。
他还回到城南一带转悠,唤醒自己更多的记忆。
“一到11月,是酱鸭儿踩腌菜的辰光。现在自己做腌腊的人家很少了,我听说中山南路一带还有,就去那里找。那天转到了太庙附近的大马弄,居然找到了。有卖腌腊的小贩,也有去买的老杭州,香肠酱货就挂在街边的铺子里……”
老虎灶、油冬儿、小人书摊……这些旧时风物纷纷在画中复活,但这册绘本不只是各个时代杭州图景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杭州的地理概念时间为纵视,以杭州的空间概念为横览,最后形成文字叙述逻辑与视觉叙述逻辑并行开的故事结构。
所以,江健文要画出西湖的形成由来,城市的建制历史,京杭大运河的地理纵深。
“功课做得最多的一幅是城市建制。古代的杭州城是什么样的结构?我起初找来的资料总是零零碎碎。”后来,江健文从浙江美术馆馆长、朋友应金飞那里借来一本地图集,挑出了最合适的素材。
当然,也有信手拈来,画得颇为得意的地方,比如杭州菜。
“大言不惭,我是画插画里最会做菜的。”
对,江健文是一个美食家,会吃更会做,前几年还专门开过一个公号“江老师教做菜”,常常在朋友圈发照片“拉仇恨”。
前些天,有朋友专门叩窗问他,“这个东坡肉,你是怎么画出来的,还有那个虾仁?”
朋友被馋到了,东坡肉的丰腴油润、还原度极高的酱色层次,还有龙井虾仁粉嫩少芡的质感,画得恰恰好,再多可能就过了。江健文只好回复说,“我是画得很有感情的。”
【把故事画好看】
通常,绘本的页数要不32或48,或者64,在一个容量限定的空间里,如何将关于杭州巨量的景观人文、时代特色统统涵盖在内,用图画的语言来描述,江健文与负责文字、编辑的合作者,进行了长时间的文本与草图讨论,期间进行了几轮的修改确定。
从杭州湾上的观潮胜地海宁的钱江潮开始,第二幅嵌入代表钱塘江流域文明的良渚遗址情节,串联起后面古钱塘江和西湖的演变。从这一刻起,画面像一个天眼,依次将杭州的人文风物一幅幅导入……
“西湖很美,但有时候画出来很俗气,怎么搞?”
“清河坊都是建筑,建筑很难画,画得要像,又不能太像,不然就像效果图了。”
“西泠印社,要画的东西太复杂,怎么才能画得不乱?”
……
作为从业40多年,中国原创绘本的见证人和参与者,老辣的画风和独到的经验帮了江健文大忙,通过灵活的逻辑性构图与个性鲜明的画风技法,让每一幅33cmx90cm的作品,都完美胜任了它所担负的讲好故事的责任。
苏堤,中景突出纵深感,六吊桥起伏如浪,一个连着一个,近景强调沉浸感,被遮天蔽晶的浓荫笼罩,再加上一树又一树的影子,铺满的斑斓,但主色调又达到一种统一。
清河坊四拐角附近,以夜景来凸显建筑的质感,通过人物活动建立起建筑间的过渡,让这一片房子活起来。
江健文以上下页的布局创作了好几幅直构图,打破图书左右观看的通常模式。
我特别喜欢西泠印社和西溪这两幅。
目光从山脚的印社石坊开始,跟随石阶经堂阁、缶亭吴昌硕胸像,过印泉、小龙泓洞,一直可以“走”到四照阁和华严经塔。内容虽多,画面却很稳。
另一幅巧妙放入了四季西溪,前景是端午赛龙舟,溪上横跨一桥,桥上人倚栏看舟,桥边几丛芦雪,不知不觉已从春夏过渡到秋冬,只见火杮挂枝,远处一叶游船在秋林尽染中,撑篙荡漾而来。
“我的插画装饰风格很强,场景大而繁复,这次我用写实的手法,在细节部分尤其着力。我想画出杭州的诗意,也画出杭州的烟火气。”大约花了一年半时间,江健文完成了正式绘制部分。这个阶段,每天都是这样的场景:坐在用书籍叠高的椅上,伏在案头,用粗细不一的毛笔先染再勾……用来洗笔的是一只从龙泉旧窑里拾来的淌口大碗,已经旧痕斑斑。
“这是我历半生积累而成的杭州印象,希望表达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杭州。”
【人物名片】
江健文,1954年生人,著名插画家,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编审,艺术图书编辑。插画作品曾入选多届全国美展及各单项展,并入选“中国当代儿童插画名家15人”作品展,在德国、希腊、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展出。
“九神鹿绘本馆”之《杭州故事》98.00元
江健文著/绘,高蕾著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22年7月
64页,随册附《诗词杭州》小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