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美国关于华为的技术禁令正式生效。华为无法使用含有美国技术的设备来生产芯片,也无法购买含有美国技术的芯片。这将是华为的至暗时刻,也是整个科技界的悲剧。
如果接来下的半年内,华为始终找不到可以解决的替代方案,未来可能将不得不放弃现有的手机业务,另寻发展之路。
一个来自外媒的消息,近日,华为旗下海思已经包专机将之前订单生产的芯片全部运回国内,来应对即将面临的技术寒冬。
专业人士透露,海思此前从未包机运送芯片,由于看不到禁令缓和的迹象,担心15日之后无法运回,不得已采取这种成本高昂的运输方式。
同时,有数码大V爆料称,华为目前到账麒麟芯片1.2片,麒麟9000备货量在1000万片左右,加上之前的库存,大致上能够维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显然,华为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尽可能地提高备货库存量,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
事实上,华为不是第一家遭到美国“长臂管辖”的企业。美国经常通过选择性执法来打击高端领域的竞争对手,从而为美国企业或利益集团获取市场利益。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法国能源巨头阿尔斯通,一步步走向美国设下的陷阱,不得不通用电气强行收购。
只是,华为的抵抗能力出乎意料,令美国撕下了所有的伪装。
全球化、自由贸易,这些词听起来美好,实际上不过是美国为了自身设立的游戏规则。一旦发现,美国企业无法从中获利,它随时可以掀起桌子,亮出拳头,告诉其他国家的企业:“不玩了,你们就得听我的。”
有人冷眼相看,有人情绪激愤,还有人暗自窃喜。不管其他人的反应,华为要做的是如何在芯片断供的情况下,更好地活下去。
是的,我说的是“更好地活下去”。
华为单单想活下去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国内的5G基建、智能互联、低端芯片等等,这些市场足以让华为活下去,并且依旧过得比较滋润。
问题是,好不容易进入的高端手机市场怎么办?海思怎么办?
失去了手机市场的庞大利润,海思还会投入巨大的研发资金吗?追赶上来的芯片设计能力又该何去何从?
据《证券时报》消息,针对芯片断供,华为没有B计划,至少暂时没有。但华为也没有在硬件层面坐以待毙,正在积极寻求国产替代方案。
去年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时,华为宣布备胎转正计划,如今看来有些令人唏嘘。芯片设计能力追上世界领先水平又能怎样?造不出来等于白搭。
根据华为开发者大会2020的信息来看,华为可能会将重心暂时转移到软件生态方面。HMS全球注册开发者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80万,集成 HMS Core的应用有 9.6万个,鸿蒙2.0系统也将在明年应用到手机中去。
手机业务遭受困境,华为就决定打造出全球第三大生态系统。
华为用自己的遭遇给中国企业生动地上了一节课,给那些心存侥幸的企业当头一棒,国内半导体行业将就此坚定地走上自主研发之路。
科技产业容不得半点侥幸,自力更生才是王道,“造不如买”的思想就该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伟大的事业总是要历经磨砺,但没有人能够熄灭满天星光。余承东在微博上表示,“一切都会如期而至”,Mate 40系列将会照常发布。
注:本文由今日商讯独家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