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特困户而今小康家——高嫂脱贫致富的故事

文 | 龚阳初

宁乡市沩山乡沩山社区简家湾组有个农妇方叶青。因为她是高家的媳妇,所以大家称她高嫂。高嫂的生活经历、治家理念和脱贫奔小康的奋斗精神,成为地方乡村领导和百姓们的美谈。高嫂出生在贫困农家,两岁时母亲去世,她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20 岁时遵父亲之命,与家庭同样贫困的一个高姓青年男子结婚。婚后生育一女,为了家庭,夫妻克勤克俭,齐心协力,决心摆脱贫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01年 12 月,在外打工的丈夫突遭车祸,不幸身亡,没有补偿。时年28岁的高嫂在强忍失夫之痛的同时,面对的是年近古稀的翁婆和刚满3岁的幼女。住宅是危房,债务数千元,上有老,不有小,作为独子的丈夫去世了,家庭怎么办?

连续几天几晚,高嫂日不能食,夜不能寐。身体瘦了,思绪乱了。瘫痪在床的婆婆需要护理,手脚不便的公公需要照料,正待上学的女儿需要管教,一个四口的家庭需要生存。家庭不能散,小女不能舍,老人不能弃,亲情至上的治家理 念始终占据了高嫂思维的上风。她决心勇敢挑起家庭顶梁柱的重担。

正在高嫂悲伤忧虑的关键时刻,乡村领导来了,他们表态将高家作为重点特困帮扶;族戚亲友来了,他们愿意为高家走出困境尽力相助。党政深恩和亲友关爱,让高嫂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曙光。

从此,高嫂依仗党的扶贫政策,凭借改革发展东风,掌握多方致富信息,接受亲友提携指教,化悲痛为力量,调整心态,迅速投入到了重建幸福家庭的顽强拼搏之中。她起早摸黑,既照顾好家庭老小,又千方百计寻找脱贫致富门路。责任田地里,有高嫂早晚的付出;饭店商场里,有高嫂打工的身影。夜深人静时,高嫂还在灯下料理家务,逢年过节时,高嫂打工多处往返加班。手头经济紧凑,一切精打细算;正 值青春年华,从未考虑再婚。年幼爱女,从不娇生惯养;年 迈翁婆,赡养体贴周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的“精准扶贫”政策,高嫂更加迎来了迅速脱贫奔小康的春天。危房 改造,政府出资两万赞助;病老翁婆,政府纳入特困低保;爱女读书,学费减免生活补贴。近 10 年中,高嫂家获得政府的各项补助扶贫资金近10万余元。高嫂牢记党恩,更加意气风发,更加辛劳付出,用自己的双手谱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胜利喜曲。乡亲们目睹了高嫂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拆危重建,一幢新楼拔地而起;债务早结,银行存款与日俱增;爱女听话,认真读书学习,获取大学文凭,顺利走入工作岗位。

高姓是大沩山的旺族,高嫂被族人公认为当代沩山高氏最美贤媳;沩山是长沙市的扶贫重点,高嫂被社区树立为乡村脱贫致富典型。沩山乡政府授予高嫂“最美孝老爱亲之星”奖牌,宁乡市政府授予高嫂“四好儿媳”光荣称号。

而今,年近50的高嫂冬春两季仍然在外打工,她不失时机地把握新农村发展潮流,在夏秋季节办起了家庭避暑休闲农家乐。在高嫂的农家乐里,避暑嘉宾暴满,20多个床位供 不应求。有几位长沙市退休的老干部是高嫂家的固定客人,有的住了九年,每年避暑两个月以上。老人们称赞说:“高嫂农家环境好,空气新鲜,水质优良,摘自种的菜蔬,杀自养的禽畜,饭菜非常可口。高嫂本人人品好,服务周到,招待热情。我们住在她家,吃得放心,睡得安心,玩得开心。”

高嫂家富了,如今的高嫂,终日笑容满脸。她逢人就说:“我家脱贫致富,靠的是党,靠的是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是 我们百姓的大恩人,乡村领导和亲友,胜过我的父母兄姐。”2022年春节,高嫂的爱女在楼房门口自书了一副横批是“党恩如山”的春联,联曰:

中央政策好,百姓财路广

昔日特困户,而今小康家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