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00后发朋友圈吐槽公司被开除的消息引发热议。故事的主人公认为自己所在团队的直播间流量损失严重,在情绪的驱使下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通知私域用户(自己的亲朋好友)退款的消息。
朋友圈消息一经发布就触怒了她所在的公司上层,严厉批评其内容有损公司形象。同时,她也陷入了被解雇的危机。
该事件引发关注,不外乎是因为00后女孩所在的公司反应过度,有些上纲上线。在私人社交平台的一句吐槽,就能被指责为严重损害公司形象,多少有点皇帝的新衣,实属自欺欺人。
员工在朋友圈吐槽公司宣泄个人情绪多少有些鲁莽。
但公司以此为理由开除员工,想要杀一儆百,限制员工的言论自由,只会暴露出自身的管理弊病和员工关系维护的不专业。
这些年,类似于热搜上的这家公司,动辄得咎,枉顾劳动法,以奇葩理由开除员工的公司不在少数。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公司反复在雷区蹦迪,频繁做出惊人之举?
一、模式员工权益,公私不分
职场霸凌一度成为热词,但是比起同事霸凌,更可怕的是公司霸凌。在公司霸凌下,普通打工人失去的不仅是加班自由,甚至还有情绪自由,吐槽自由。
那个被开除的00后女孩,只是在朋友圈吐槽。朋友圈是她的私人社交空间,朋友圈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播力仅限好友可见。就算女孩在公共社交平台发布真实的工作感受、公司评价也是无可厚非。
公司上层依据女孩的朋友圈言论对其进行“制裁”难免手伸得过长。毕竟公司和劳动者只是雇佣关系,劳动者交换的是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而不是个人的自由意志。
但事实上,“朋友圈争端”并非只有这一例。很多公司强制让员工在私人微信号发布产品广告,甚至少发一条还要扣款50-200元,公然将员工私人账号变成免费广告位,朋友圈失去的不止个人社交意义。
在“朋友圈”属性变味的现实前,该愤怒的不应该是公司,而是普通员工。员工朋友圈公然吐槽公司,公司要做的是引导沟通,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粗暴的解决人,开除了之。
二、法律意识淡薄,底线不清
在网上看见过一个段子,领导花式开除员工,员工不服,在离开前表示要给领导送一本书——《劳动法》。
纵然有《劳动法》维护着打工人的尊严,但现实仍有不少打工人碍于取证难、维权成本高,担心仲裁打官司影响后续找工作等诸多问题而忍气吞声。
今年,4月20日康宁医养中心发布了一则未盖公章的《通报》,该通报内容为:因当事人私自在朋友圈乱发,对公司造成恶劣的影响,工资结清,予以开除本公司。
而这家医养中心提到的当事人私发内容,只是员工在朋友圈感叹了一下别人家的公司能够按时发工资。同时被开除的还有给她点赞的一名同事。
后当地人社局出面,派出监察大队监督该公司全面整改,同时敦促该公司向被开除的两名员工支付经济赔偿金,此事件才算作罢。
阳光底下无新事,上述事件的两名劳动者能够顺利维权确实值得庆幸。
但是并不是所有劳动者都能一直站在光里,而非阴影里。被恶意开除的不止只有他们,但成功维权的可能只有他们中的少数。
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什么内容还需要向公司请示,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受到了侵犯;无正当理由开除员工,员工的劳务权利遭到了侵犯。
不懂法开公司暴露的是管理者的无知与愚昧,知法犯法恶意挑战法律底线暴露的是管理者的无良与黑心。
三、自身底气不足,畏惧评论
公司的气急败坏往往不是因为员工的恶意造谣和重伤,而是因为员工的批评吐槽有理有据,戳中了痛点,但却又无法力挽狂澜。
小咖在一家小机构工作,公司员工加管理层不到15人。之前团队氛围还算融洽,自从来了一个新领导后,人心浮动。
公司管理层变动,下面的人难免会有所议论。但没想到,新上任的领导偷看监控,因为监控带声就听到了小咖他们的谈话。新领导不满小咖他们拿他和前任领导作比较。
于是就将其中一个同事叫到办公室给出了辞退警告,还要求被谈话的同事向其他同事反馈谈话内容。从那之后,团队氛围极其压抑,大家坐在工位上都不肯讲话。
闭目塞听可以屏蔽掉消极的声音,但改变不了消极的发展状态。
无耻、无良、无畏、毫无底线的公司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奇葩公司,打工人该诉诸的也是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朋友圈吐槽,发泄情绪,故意让领导同事看见,只是“过家家”玩法,除了强化情绪对立,别无其他。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哪份工作不委屈。职场中的事若是要计较,可能桩桩件件都藏着委屈。如果吐槽只是为了单纯泄愤,那么不建议公开表达你的委屈。
就像杨幂说的那样:“你凭什么要别人了解你的辛苦,因为我们都辛苦。”与其吐槽吐苦水,不如好好睡一觉,吃顿精致的餐点去犒劳自己。
拉长时间线,放大格局,当下的困境,在几年以后根本不值一提。当下的所有过不去,不过是你聚焦、放大了情绪,负面的情绪又制造了不该有的困难。
只有做到理性纾解,才能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朋友圈吐槽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吐槽过后仍需面对现实。吐槽式泄愤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沟通对话才是双赢合作的前提。
最后,祝愿大家求职遇良人,职场遇贵人,下班后能做个吐槽自由的正常人!
留言说说,你如何看待朋友圈吐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