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出现颈椎不适、腰背酸痛等症状时,很多人都想去推拿按摩放松一下。但是近日一则关于“22岁女子在按摩后大面积脑梗”的新闻却让许多网友炸开了锅。
新闻案例
一名22岁女子在推拿后突发脑梗(缺血性脑卒中),从出现症状到就诊大概2个小时,她就已经言语不清,左边手脚没有力气,根本抬不起来。被推进抢救室时,四肢抽搐2小时,头颅磁共振提示左侧小脑、脑干急性脑梗死。
幸运的是经过医生团队的救治,患者得以康复出院。据医生所述:该女子右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左侧椎动脉闭塞。难以想象22岁姑娘的血管竟会和70岁老人差不多。
▲图片来自网络
事后,医生经详细询问病史推测,女子的发病可能与颈部按摩有关。
因此,不少网友对推拿按摩产生了恐惧。更多网友则对“怎么年纪轻轻就发生脑梗?”、“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元凶?”、“怎么做才能预防?”等问题产生了疑问。
1
颈部按摩为什么与脑梗有关?
一般来说脑梗往往是老年人群比较多发,新闻中的女子才22岁怎么就发生脑梗了呢?按摩又为何会成为脑梗的“推手”?
1椎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
《中国颈部动脉夹层诊治指南2015》里提到,颈部动脉夹层是缺血性卒中(脑梗)的少见病因,却是青年卒中的常见病因。据统计,10-20%的中青年卒中为椎动脉夹层所致。”该女子发生脑梗也与椎动脉夹层有关。
人体的血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当受到外力、病变等影响时,可能诱发内膜撕裂,导致血液流入内膜、中膜之间形成夹层,很容易诱发血栓。一旦血栓脱落时,就可能跑到大脑,诱发脑梗。
而外力,是诱发椎动脉或颈动脉夹层的高危因素,当颈部按摩手法、力度不当时,就可能成为刺激因素,突发脑梗。
2椎动脉夹层的预警信号
①疼痛
一般第一个出现的症状是颈部疼痛,但很容易被误诊为牙疼、颈椎病、三叉神经痛等。
通常表现为胀痛或突发剧烈疼痛,且不持续,但疼痛后会出现肢体无力、头晕、说话不流利等脑梗症状。
【其它部位疼痛预警信号】
①耳后疼:50-70%的椎动脉夹层患者,会有耳后疼。
②一侧疼痛:绝大部分病人都是发生椎动脉夹层的一侧疼痛。
③隐痛:大部分病人的疼痛程度不是很剧烈,但较持续,表现为钝痛或者隐痛。
②双侧睑裂、鼻唇沟不一致
如果出现面瘫,眼睛一大一小、双侧鼻唇沟深浅不一致,可能预示脑梗,一般鼻唇沟较浅的一侧发生了面肌瘫痪,微笑时更明显。
③舌头偏斜、口齿不清
用筷子尖抵住鼻尖下方,伸出舌头照镜子,看筷子是否落在舌中线上。如果不是,说明舌头发生了偏斜,可能预示中风。
2
3个不良习惯,
或是颈椎动脉异常的“推手”
1盲目按摩、推拿
血管内膜由单层的纤维细胞组成,比较薄弱,受到外力容易撕裂,而颈部按摩力量过大或屈曲旋转幅度过大会增加血管破裂的机会,从而增加中风的危险性。
因此,应该避免盲目按摩、推拿,尤其要避开颈动脉的按摩,避免长时间悬垂头部或仰头动作,以免因压迫颈动脉血管,造成血管内膜破裂,引起脑卒中。
2尤其是3类人更要提高警惕
①三高人群:“三高”人群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血管更易受损。
②颈椎病患者:颈椎病患者多存在椎间盘等组织压迫椎动脉血管的情况,管腔狭窄,供血不足本就容易导致脑梗。若再受到不规范的按摩挤压,很可能加重椎间盘压迫,导致前后循环急性脑血管病,或发生椎动脉血管破裂,引发脑中风。
③其他危险因素人群:骨质疏松、口服避孕药、偏头痛、肌纤维发育不良等有颈椎脱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切忌盲目按摩。
【建议】按摩最好到正规的医院,按摩时候应该避免按摩颈动脉窦。
3猛回头、回头打喷嚏等外力损伤
专家表示,猛回头可能引发脑卒中。在总的中风患者中,“猛回头”引发中风比较少见,但在中青年脑中风患者中,它却是最常见的一个脑中风病因。
它会导致血管扭曲,相当于同时拧几条毛巾,如果猛回头或者回头猛打喷嚏,血管会受到很大张力,容易造成内膜脱开、膨出、破裂,增加脑卒中风险。
先天血管发育不良、慢性血管损伤(如:经常扭头)的人群比较容易出现这类情况。此外,溜冰、打羽毛球、坐过山车等也可能因外力因素引起血管撕裂,导致脑卒中。
3爱睡高枕头
枕头过高可能阻塞呼吸道,尤其是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呼噜声大且有中断)的人,更易加重气道梗阻,导致颅内缺血缺氧,诱发脑卒中。
另外,供应脑部血液的椎动脉,是在颈椎的椎间孔穿行的,如果存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等情况,过高的枕头也可能阻塞血流,增加脑梗风险。
【建议】合适的枕头高度应与肩峰到颧骨矢状面的距离相等,约8~10cm;宽度应与枕骨到第一胸椎的距离相等,男性约20~23cm,女性约18~21cm;长度应大于肩宽,约50~60cm。
3
3大营养素
帮你护好血管、降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比起发现脑梗“信号”,积极预防椎动脉夹层出现、预防脑梗发生的意义更为重大。
1补充抗氧化剂:减少血管损伤
随着年龄增加,身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而过多的自由基不仅会加速衰老,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让血管壁变薄、失去弹性,增加血管破裂和脑梗风险。
平时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花青素、番茄红素、白藜芦醇等抗氧化剂,比如蓝莓、山楂、小番茄等新鲜蔬果。
2补充纳豆激酶:帮助溶解血栓
纳豆激酶不仅具有分解胆固醇、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脂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激活酶原生成纤维蛋白酶,辅助溶解已经产生的血栓。
平时不妨适当多吃点纳豆,它既保留了黄豆的营养,又含有一定量的纳豆激酶,能帮助保护血管。
3补充维生素P:增强血管弹性
维生素P能增加细胞之间的粘附力,能保持以及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的弹性,还能增强毛细血管壁弹性,防止瘀伤。
像橙子、柠檬、茄子、紫甘蓝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平时可以适当多吃。下面可可给大家介绍一道菜——洋葱拌茄子。
洋葱,含有的槲皮素、硫化物、前列腺素A等营养素,有保护血管,降低血液粘稠度的好处,和茄子搭配可谓是“强强联手”。
【洋葱拌茄子】
【做法】:
1、茄子切两半,加盐腌制5分钟后入锅蒸熟,蒸好后将茄肉撕成小块。洋葱切碎末,入锅旺火炒15秒左右,倒在茄子上。
2、另起一锅,加入3勺酱油、1勺米醋、小半勺糖、少许香油,待料汁煮至浓稠状后淋在洋葱和茄子上,拌匀即可食用。
(我是大医生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