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

在贺州,有这么一群整日奔波的人,捕捉民生焦点,深入调查体会,见证发展变迁,记录贺州故事。

这群人,就是记者。

2022年11月8日,第23个中国记者节如期而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把镜头聚焦6位忙碌在采编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当中,有的坚持梦想在新闻一线深耕二十余年,有的活跃在热点新闻前沿,有的在转型中不断探索前行。让我们一同聆听一线记者的心声,感悟新闻背后的故事。

李军田:呼吁温暖 讴歌美好

在新闻一线奋战二十余载,当过记者、做过编辑,其间经历过不少挫折和无奈,但有件事却让我坚定地认为,选择做记者的这条路没有走错。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李军田(左)在采访

2007年1月,我到曾被称为“麻风村”的市皮肤病防治院麻风病康复病区采访,遇到一位叫陈信泉的老人。那时,陈信泉已在“麻风村”住了一年,伴随着陈信泉的,除了疾病,更有眼泪。

在当时那个年代,“麻风”是一个让人闻之色变的病。在患病的一年间陈信泉被村民赶出村子,他的家人也不再理他,陈信泉只能在山边搭个草棚,过上“野人”的生活。

但疾病依然没有饶过他。不久后,当医生发现他时,他正躺在草棚里奄奄一息。经过抢救,陈信泉活了下来,从此,他在那座被高墙围着的病区,与其他同样患麻风病的老人一起生活。

这样的群体,需要记者帮助他们向社会发出呼吁,把爱给予他们。

置身于时代巨变的滚滚洪流中,我能够记录、见证贺州人的重要瞬间,是一件很荣幸也很感动的事情。

王钰:记者的笔尖充满力量

从业六年,我做过多种多样的采访,接触过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但最难忘的,却是2017年初采访的一个“土瑶”村民。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王钰在进行新闻摄影

2017年初,我来到平桂区沙田镇狮东村大冲屯。当时的大冲屯封闭、贫困,进村的道路还是泥巴路,一到雨天崎岖难行。很多村民居住的还是老旧的吊脚楼,上面住人、底下养着各类牲畜,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在走访过程中,我遇到一个“土瑶”群众,在一番交谈后,他告诉我,他的媳妇来自广东,嫁到大冲屯已经30多年,却一次都没有让娘家人来家里看看,就是怕家人担心,希望我们能帮帮他。

听到这番话,我感受到从业以来最大的压力,但也是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来自群众的信任,也更加懂得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职责。

回来后,我和同事们共同推出了“土瑶”群众脱贫攻坚系列报道,持续报道他们的生活,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

2017年底,我在参加贺州市第一批易地搬迁群众进驻老乡家园的报道活动时,无意中又见到了他们一家。这时的他们正准备搬进干净明亮的新家,脸上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他告诉我不久后还要邀请亲戚来家里做客。

看到这个家庭的变化,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记者笔尖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满怀信心。

范佳伟: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从2008年进入新闻行业,到如今已经14年,都说十年磨一剑,这么多年的记者生涯,完全可以磨灭掉一个人最初的热情和光芒,而直到现在,每每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生动的新闻场景,我依然兴奋和激动。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使我充满了希望和执著,责任和坚守。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范佳伟在外出采访

2016年,我曾经参与报道过昭平一位被拐儿童,在贺州警方的帮助下,顺利找到亲人。前几天的一次聚会上,朋友偶然提起了这篇新闻报道,我很感慨和感动,就是这样一篇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极其普通的报道,却一直被一位普通读者牢牢记住。难以想象,除了新闻,还有哪一项职业能带给我这样的光荣与梦想。

怎么当好一名记者,我觉得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走心。用心才能做出有温度的新闻,用心才能体会各种人物故事的酸甜苦辣。

14年的采访历程,我在新闻中感动,在新闻中成长,在新闻中成熟,在新闻中践行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欧阳利环:脚下有你 眼里有光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用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只有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基层,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发现感人的新闻故事、才能抓到“活鱼”。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欧阳利环(右)在采访

在采访粤桂扶贫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典型人物——“德叔”。

德叔名叫李德明,是民建鼎湖区支部专职副主委。自2017年肇庆市鼎湖区与昭平县建立合作关系以来,他一直致力于走马镇黄胆村这个国家级深度贫困村的脱贫事业。

5年间,德叔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了当地小学的教学条件,帮助危房户改善住房条件,带领医疗团队开展义诊,带领病重患者到广东医院进行免费治疗……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孜孜不倦地帮助黄胆村及周边地区发展。

为了采访德叔,我今年9月份2次来到走马镇,倾听他的扶贫故事,重走了一段他的扶贫路。

而在基层,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去宣传、去讴歌。感谢我的这份职业,我会继续用好手中的话筒和摄像机,不忘记者的“初心”,记录温暖、铭记感动。

梁伟:全媒体就是我的舞台

我从业的这五年,见证了报社融媒发展的成果,从相对单一的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展成如今的纸媒、网站、微信公众号、客户端、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多平台组成的融媒体矩阵,也让我逐渐成长为一个会编微信、会拍视频、会剪辑、会运营的“全媒体多面手”。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梁伟(右)在采访

记者这个行业有一个特点,别人忙的时候你很忙,别人休息的时候你更忙,一遇到特殊时期更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忙。但作为记者,我们必须时刻准备着,把最新的事实传播给更多的人。

今年6月底至7月初,贺州连日降雨发生汛情,我们要用短视频的形式不停地更新汛情信息和各地受灾情况,那段时间每天加班至晚上12点,只为了把最新消息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让群众及时了解有关信息。当然,我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那段时间短视频爆款频出,流量喜人。

新媒体人转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始终的热忱。在全媒体发展的时代,我们未来的征途还很长。

邹金珊:保持永远学习的心态

“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立场还有职业操守。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能人云亦云,要对自己获取的信息,分析、论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做出自己的判断与结论。”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这句台词,让我记忆深刻。

脚下有力量 笔下有温度——写在第23个中国记者节之际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为邹金珊(左)在采访

从校园步入社会,由学生转变为记者,这不仅仅是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过程,更是一次成长的蜕变。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我不再局限于书本的规范式提问,慢慢开始懂得了采访问题应根据采访对象而定,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提问。记得有一次,我的采访对象是基层工作者,由于我的采访问题太多专业术语,以至于采访对象“听不懂”我的提问,场面极度尴尬。在此之后,我开始把采访对象归类,记录下各类人员应该用什么样的话语,以及提问时应用什么样的语气。

在学校需要学习,步入社会也是如此。作为记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这也督促我保持永远学习的劲头。

脚下有力量,笔下有温度,发现美好、坚守希望。记者始终奔走在路上,奋进在一线,用笔和镜头记录伟大征程中的感人瞬间,讲述新时代里的奋进故事,记录着社会的变迁与脉动,荣光与梦想。

记者:黄筱珂

编辑:陈灏

校对:何雪

审核:余宪启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