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11月8日,2022成都首届公益短视频大赛专家评审会落幕。由著名导演、编剧、作家、传播领域学者等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参评,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大赛入围作品进行评审。
此次大赛由成都市文明办等11家单位联合主办。大赛自2022年7月22日启动,共收到参赛作品600余部。10月4日,主办方正式启动大赛网络投票通道,期间共有超95万人次访问投票平台,观看大赛作品、为作品投票。
目前,网络评审与专家评审均已结束,主办方将按照网络投票占比20%、专家评审占比80%计算作品最终得分,初步选定各分组获奖作品,并将于文明成都、天府市民云、大赛官方小程序等平台公示获奖名单。
参赛作品《十二》截图
大赛效果卓著
专家评委齐点赞
评审会上,评委专家一致认为,此次公益短视频大赛是展示成都文明风采的舞台,它对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希望大赛能够持续举办下去。
“此次大赛的社会参与度高,覆盖范围广,对于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城市品牌推广具有重要价值。”在成都大运会咨询委员会专家、原北京市外宣办主任、原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王惠看来,大赛以一个新的视角,不仅让大众看到了全国人眼中的成都,更让我们看到了成都人自己眼中的成都。这一重要视角的完善,有利于世界更清楚地认识成都。同时,从传播层面,这也是市民自发起来对成都公益文明城市形象的宣传。在此过程中,市民与成都城市形象共进退,成为城市品牌推广中的一部分。“大赛也是全方面展现成都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它有助于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员知晓、全员支持、全员参与。”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四川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曾娅妮站在城市传播的角度为此次大赛点赞,她认为此次大赛通过短视频不断再现城市温度、气质,构建起了世界对成都的认知,能动、高效地进行了城市传播,很好地展现了成都文明的一面。
四川省影视发展联合会数字动画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益邦认为此次参赛作品质量总体较高。“希望评选出的大赛精品能够起到传播作用,向社会展示成都的风采,也吸引更多人尝试用公益短视频创作。”
“作为一名成都人,我认为公益短视频大赛是一种很好的,展示成都风采的方式。‘公益’的初心也值得点赞。”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卫昕表示,参赛作品所表达的开放包容、乐观开朗、文明公益,正是他对成都这座城市的真实感悟。“期待成都能够举办更多这类活动。”
参赛作品《露营者》截图
评委为创作者支招
期待大赛未来更精彩
“短视频是一种有趣的、多元的、感染力强、能够引发共鸣的传播方式。”评委专家聚焦参赛作品,从其主题性、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点评。
“短视频的传播拥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它能更直接、更广泛地深入人心。”国际知名编剧、导演、作家戴思杰认为,此次大赛就很好地表现了这一优势,许多参赛者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讲述关于成都的故事,不同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成都文明公益的形象镌刻进我们心里。
“有些作品主题选取、拍摄剪辑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还略显传统,仅仅是价值观、画面、旁白的简单结合,没有办法冲击到当下观众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建议作者尝试从某一个具体的人、一件具体的事切入,通过丰富细节、增加戏剧冲突等方式,使整个短视频立体化、形象化,让观众感受到短视频的趣味性,主动地去接受。”知名短视频导演、编剧张策希望公益短视频制作者多看、多学习优秀作品,从身边小事出发,以小见大,传递成都城市温度。
“短视频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视听语言高效传播的形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副研究员黄琳表示:“部分作品以当下热点搭建叙事框架,或演绎经典段子,或进行歌曲创意改编,都是可圈可点的,它以‘热点+情感+价值观’的结合,传递社会温度,展示文明风尚,推动公益行动。期待看到更多类似作品的诞生。”
巨量引擎西南区域公关总监张林涛建议参赛者尝试制作更多竖屏短视频,并以更短的叙事手段,表达文明公益。“竖屏视频更适合移动端互联网产品的播放场景,也能让移动端用户获取到更多的内容,更具有冲击性。同时,这种拍摄方式更加方便,能提高短视频的产出。”
知名作家、编剧杜撰站在编剧的角度,呼吁创作者在明确短视频主题的前提下,以适当的角度切入,加入创意表达,用具体的人讲述具体的事。“期待明年能够有更多的参赛者参赛,以多元的视角、独特的创意、精湛的制作,持续展示文明成都风貌,让下一届大赛更加精彩。”
各行各业积极参赛
600余部作品展现成都温度
据了解,2022成都首届公益短视频大赛开赛以来,来自成都本地及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省市的新闻媒体、党政机关、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专业影视机构及个人积极参与,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公园城市建设、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等多个维度开展创作,不同角度展示公园城市风采、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成都实践,传递公益文明城市温度。大赛共收到作品600余部,在全社会营造了关注公益、参与公益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