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2月14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记者 王国柱) 初春的阳光洒落通介河上,一叶轻舟荡漾在水面上,一位老汉正把“穿”在竹竿上的丝网放入水中……这是新春兴化市戴南镇南朱庄村一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宛如一幅画。
老汉施本山笑呵呵地说,他今年70岁,平时做瓦匠,有空就“张”丝网,每次都能“张”到野生的鲫鱼、白鱼、鲢鱼等……“鱼多鱼少与水质有关,这水夏天连河底的水草都看得清清楚楚,前几年可不是这样的!”老人家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
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戴巧根说,水是一个地方的灵气,老百姓天天与水打交道,所以他们村庄的环境整治首先从净化河水做起,每条村级河都有河长,平时有两个专职保洁员,只要发现河里有漂浮物,总会及时得到清理……
水码头边,两位老汉在小船上打捞飘在水面上的树叶什么的。73岁的钱春生介绍,他每天在岸上围着河边“转”,发现有垃圾就撑船作业,不过现在大伙儿都很自觉,垃圾越来越少了……
戴巧根说,村里2055人中有3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把这个群体关心、照顾好,是村党总支的责任。他打比方,每年为全村所有老人体检是他们的“规定动作”,茅山卫生院的领导们有时还安排医生到村里为老人体检,为乡亲们义诊。
村里有11位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照顾,他们利用原来的学校办起了互助养老中心,白天老人们在这里拉家常、打扑克,中饭、晚饭在这里吃,每餐6元钱一荤一素一汤。村卫生室也设在这里,方便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及时得到治疗。
84岁的许五头老奶奶三个女儿都不在身边,她把互助养老中心当成自己的“家”。“在这里有得玩、有得吃,肯定能长命百岁!”许奶奶笑着说。戴巧根坦言,村集体每年收入只有72万元,他们千方百计盘活集体资产、争取上级领导部门支持。
原先进村的桥很小,路也很窄,去年建起了“一号大桥”,修通了水泥大路。村西南的360米的泥路也修成了水泥路。整理了村中心原来的一处臭沟塘老散坟地建成1200平方左右停车场。新建扩建公厕各一座。投入10余万元对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了办公环境,方便了群众办事。
在年前召开的戴南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暨年终考诺大会上,戴巧根以《凝心聚力谋发展, 党建引领惠民生》为题,汇报了他们的做法和经验,赢得大家的热烈掌声。
校对 王菲
来源:紫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