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

又到了“凯奖绘本评论”专栏时间了!这个专栏由儿童文学、性别与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王帅乃执笔,逐一梳理和点评已有中文版的凯迪克金奖绘本,看看一本图画书除了功能性,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赏析,以及80多年来凯奖经历的变化。

从1939年的凯迪克金奖绘本开始,新京报小童书已经推出了10期评论。第11期我们将翻开1952年的金奖绘本《小机灵和小迷瞪》(Finders Keepers)。该书的中文版已由童书品牌蒲公英童书馆引进。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左图为英文版封面,右图为中文版封面。

这个故事由威廉·利普金德创作,尼古拉斯·莫尔德维诺夫绘制插图。讲述的是两只小黄狗小机灵和小迷瞪在院子里找到了一根骨头,可是他们不知道骨头到底该归谁。于是他们问了农夫、山羊、小剃头匠,都没有得到答案,直到一只大狗到来,抢走了骨头,他们决定打退敌人,问题才得到解决,原来他们俩分享这根骨头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这本书要传达的教化之意相当明确,但即便如此,也需要讲究逻辑法则才能让道理深入人心。今天这篇评论就来剖析下这个故事及类似故事背后的“套路”。

撰文 | 王帅乃

读完《小机灵和小迷瞪》我已知道,这一刻终于降临——我们来到了一个无比简单的故事前。一个适合低幼孩子的动物故事,传达的教化之意相当明确,一个让评论者第一反应是“没有更多话可说、无用武之地”的故事。

我对猜测某部绘本获得金奖的原因兴趣并不大,评论者的“责任”在于为读者展示更丰富的文学创作的秘密——如果文学创作者是魔术师,那么我们就是魔术揭秘师(魔术师大多数时候挺烦我们这些人,但观众总是很有兴致);如果文学作品是一颗琢磨完成的宝石晶体,那么我们就是从某些角度为它画素描的人,有些人解析出的结构丰富一些,有些人则擅长找出特别的角度去观察描述它,手艺差或者虚应故事的,就透析不出火彩闪耀的节点,看罢没有一份怦然心动的意味。宝石本身的切割面少时,如何将其画得令人心动自然也是对素描者的考验。

一颗简单却长相规矩的晶体,最适合用来剖析规矩本身。最简单而规矩的文学文本最适合拿来说说文学最基本的构成法则。

重复”与稳定的秩序 两条小狗“一直在一起”

一部作品的“核心点”我们总称为“主题”,而寻找它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去观察那些“重复”的元素。我在《白雪晶晶》一期里写过,好的作品就像一个运行畅通的有机体,它们内部遵循一定的秩序。即使是像罗伯·格里耶那样的后现代主义作家,把世界当一个个文本而非本质体来看待,写着大众读者看得一头雾水的迷宫式作品,它们仍然是“有秩序地迷乱”,并非毫无章法。而一部传统作品自然更是如此。

传统作品在语言及章法上更显清晰的缘故与它们的世界观是吻合的,它们需要凭借更明晰、稳定的结构去给阅读者传递对“世界是有序的”这一信念及其所对应的背后道德秩序的信心。所以不论是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是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者总能感觉自己是身处一个稳定的结构中缓步行走,似乎被某种庞大甚至温暖的东西稳稳地包护着,有一种在子宫里徜徉观景的安心和熟悉感。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小机灵和小迷瞪》插图。两只狗找到了一根骨头,此后他们要受骗四次才知道骨头究竟应该归属谁。(图源:启发文化)

而稳定的秩序必然要通过重复元素来实现。民间文学就深谙此道,同样的故事哥哥经历过一遍,弟弟还要再经历一遍;一首歌谣可能要反复出现三次;白雪公主永远不会只开一次门。语词、意象、句法,这些尚属微观层面;同一部作品里相似的情节、人物、结构等中观层面设置亦有可能;与史书上、神话里,乃至非文字文本的照应互文,也是常见手法。

然而,“重复”并非总是很容易被识别,它们很多时候只是深嵌或者说弥散于作品内的隐在组织。

《小机灵和小迷瞪》这绘本的简单使得它正好成为细析这些隐在组织的上佳对象。其稳定的秩序感确实是通过重复来实现的,当中最显著的一种,自然是两条小狗反复经历了四次被诈骗的情节,每一次情节展开的基本架构是相似的:求助-被要求解决问题-得到满足的被求助者毁约。

更有经验一些的图画书阅读者会发现作品配色上总是重复着一黄一红的节奏,而且每当矛盾进入高潮时,画面的背景色就变成了红色;不但如此,首图和末图都是单幅画面(其他时候为跨页叙事)上黄下白、上图下文结构的、给读者带来平静感的文字,使得整部作品确如发生地所显示的那样,拥有一支完整乡村牧歌的氛围,宁静中生出一些小波澜、最后又复归于宁静。当然,这也很符合儿童文学“在家-离家-归家”的保守格式。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小机灵和小迷瞪》插图。上一页图画主色调为红色,下一页主色调变成了黄色。

在此之外,一个更隐秘却十分重要的重复元素是两条小狗“一直在一起”。不要小瞧这一点带给读者的稳定感,仔细想想生活中当我们和密友产生小裂隙或有重大利益冲突时,有几次我们还会肩并肩始终走在一起不分离?

这种从头到尾的“在一起”彰显的是处在关系中的人物对这份关系一定值得保持且终将得以保持的信心,这是对此故事世界未成为一个以“瓦解、分裂”为主题的世界的最不起眼却最强有力的保障。它以一种不容分说、形同自然的姿势让我们接受了在此基础上该故事将要传递的一系列道理。

与之正好相应的另一处隐秘的重复结构体现在画面上——大部分时候两条小狗是同框于单页之内的,除了激烈争吵和搬运干草车这两次它们分别位于跨页的左右两边。这提供了对友谊的了不起的信心,成年读者最是懂得,生活中许多看似紧密的关系是多么脆弱。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名变奏:透露出故事的真正奥秘

然而,每一次的重复总不会是彻底的复制,总会在一些细节上设计一些不同之处,就像乐曲中总有对动机的变奏。这些变奏既是确保读者不会厌烦的乐趣所在,也承担着主旨的传达功能。

比如《小机灵和小迷瞪》中两个主人公遇见的可求助者本身形象的增量感、特别是他们所给的“回报”是步步减缩的。

最开始的农夫本身满载干草,另有马匹为其财产,是一个还算“充裕殷实”的形象,同时,虽然小狗们被农夫愚弄,总算也获得了一捆干草作为回报,干草即使无直接用处,尚有产生交换价值的可能;

第二位遇见的是相对小狗而言的强力角斗士——山羊,它非但没有回报物资,还吃掉了小狗们刚刚的新“收益”,留下一句警句离开了;

第三位剃头匠学徒,技能尚不成熟(即一个有所欠缺的身体),在这次“交易”里,小狗们失去了自己的一半皮毛,即原本的所有物被剥夺,还落得一身可笑的形象;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小机灵和小迷瞪》插图。两只小㺃第四次遇到的是一只大狗。

到了第四位大狗时,这是一个带着死亡暗影(这里不是说大狗会咬死书里的主人公,而是一种文学象征意义上的“丧失生命力”)的形象,一个只消在那里站着不动、读者就能感到危险的形象,它露着尖细弯长的舌头、尖牙和利爪(注意,两只小黄狗只在争吵那幅图里露出过明显的尖牙),在它出现之后,小狗们差点就连最重要的“宝贝”(也是本次事件的触发物)、满足生存的基本物资都失去了。

这里其实还有一条隐含的变奏线:小机灵和小迷瞪一路寻问,农夫、山羊和剃头匠都另有关心,当它们终于遇到了一个对这根骨头本身产生兴趣的家伙时,对方却是要把它抢走。以上这些变奏线无疑都是在暗暗传递作品的相关教训,假如不有所醒悟、对行为作出纠正,主人公会失去得越来越多、它们距离象征意义上的死亡就会越近。

然而故事还有另一重变奏。首先是画面背景的变化。随着离家故事的展开,背景画面从丰饶的农场转换到了荒凉的道路之后又回到一片丰饶之中。有趣的是,光明结局也早已在行文至一半时通过变奏给出了暗示,当大狗这一死亡的暗影真正出现时,生机也已经为主人公准备好了——它们谈话的地点转回到了农场,这里是主人公的“家”,是它们的力量获取地。此外,黄红配色自从剃头匠出场后便和之前有所不同,代表着冲突的红色不再是铺满的背景色而最多只占画面一半,这也暗示着两条小狗之间的敌意在减弱。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小机灵和小迷瞪》插图。两只小狗想要从大狗那里抢回骨头。

诚如希利斯·米勒所说,我们从各组重复和变奏的模式出发,都能挖掘出文本中的许多元素可用以解释这些模式的成立。然而他同时认为,这些模式之间格格不入、不能相容。

我与其观点的分离之处在于,我更倾向于将文学作品视为多面复杂结构的晶体,这些模式作为不同路径的解释在逻辑上未必不相容,作者的某一个设置可能同时承担着多种意义功能,这些意义之间未必没有关联与彼此影响,从每一条“对”的路径出发所解释的答案都是对的、都能看到圆全的互相关联的晶体结构。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故事的核心设置与“钩子”

按照施爱东在《故事法则》里的提法,故事中驱动或约束人物行为的、让转折合理的游戏规则可称之为“驱动设置”。每一个具体的故事类型又有自己的核心情节,对关键性转折负责、使该故事区别于其他故事的特别设置,则叫“核心设置”,核心设置是盘活故事结构的灵魂,有了它以后,故事就会围绕着它在传播中自动组织情节、更新出不同版本。

以是观之,《小机灵和小迷瞪》所拥有的其实是一个非典型的核心设置,即两条小狗合力夺回骨头这一关键转折处并不特别令人意外,总有似曾相识之感。实际上,该故事与其他故事最显著的“区别点”是分散在每次游戏/遭遇之中的,即每次求助对象都会作出承诺、提出一对一的兑换帮助,接着耍无赖。“承诺-毁诺”也是这个故事的钩子、最大的看点。可见,总有部分民间故事并没有一个特别符合标准化定义的核心设置,但却拥有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钩子”。

说回这个故事,按照民间文学法则,这类“狐狸分肉”故事里的坏人或蠢人总有一方要付出代价,当然,前者或者强势位的蠢人付出代价的时刻会更多一些,比如有些版本里是一虎一豹邀请狐狸为它们分肉,结局的教训大多是“相信狡猾者的蠢人们一无所有”。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1973年凯迪克荣誉奖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图源: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这些重复的“钩子”里也隐埋着一种上文所说稳定的秩序,两条小狗被骗四次却始终遵守契约精神,直到黑狗破坏契约挑战底线,它们才忍无可忍、奋起反击。如此设计一是儿童文学对儿童纯洁心性书写的文类坚持,二是对民间文学赏善罚恶法则的最终执行,拖到最后终于醒悟,才能将读者的情绪积累到高潮,从而将“勿贪婪独占,与伙伴共享好处”这个道理植入人心。

有理由在此作一揣测,最后这个“二犬护肉”的核心设置是在私产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后才在传播中加入的新母题,这一情节即使并非本书作者原创也大抵不会出现得太早,而前文的交易、契约母题,亦与私产、商品经济相关;以此角度去重新观察故事,则其中还有一个隐含训诫,即辨清敌友,选择值得信赖和分享的合作者比选择看似强大但利益不同的人来求助更能保障自己的利益。假如读者有兴趣,不妨进一步考证这类商业元素母题出现的最早时间看是否符合上述判断,亦是一桩趣事。

从普遍文学到儿童文学,关键在于最后一次变奏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文类,文学的各种普遍法则在其中又发挥着独有的功能意义。佩里·诺德曼在《隐藏的成人》里谈及儿童文学作品内部的“重复”时曾言,这一修辞暗示着儿童文学念念不忘的“家之美德”。“家”是允许人们对重复的体验作出重复反应的安全场域,小机灵和小迷瞪也是从不可预知的冒险世界重新回到了家园之中。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故事的“重复”与家的关联中有可能包藏着成人的隐秘心理,成人作者希望儿童读者在故事里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离家又归家的两次快乐,以说服他们相信回家是幸福的。而弗洛伊德最具挑衅意味的看法是,成人因为察觉到儿童与自己处事的差异、儿童不愿成为自己希望他们成为的人而通过故事惩罚、“矫治”他们。对家的乌托邦化和这些成人的隐秘心理透露出儿童文学内质里的保守性。

而“变奏”在儿童文学中同样首先包含了保守性,变奏修辞负责把新旧内容相融合,新东西很大程度上会被旧模式吸收消融。《小机灵和小迷瞪》这个故事里变奏的保守性体现得是很明显的:两位小主人公开始总是相信别人,在被骗四次以后,终于不再相信了,它们的意识被纳入成人大众文化之中,我们得到了一个并不新鲜的教诲。

但我们也不该忽略变奏修辞中对旧东西的颠覆性,诺德曼指出,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后的一次变奏经常表现了对先前文本所确立的模式的一种颠倒。

这两只狗狗为何会经历四次诈骗?简单故事有不简单的逻辑法则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1973年凯迪克荣誉奖绘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图源:麦克米伦世纪童书)

以“信任”主题的变奏处理为例,这里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我们知道《白雪公主》故事的高潮部分就在于女主人公三次为王后打开信任之门,导致自己踏入死亡陷阱,某种角度来看,《白雪公主》亦是一次“信任”书写。但事实上,从故事收集之初到最后一版格林童话付梓,格林兄弟不断修改着这篇“信任”书写的最后一次变奏,从中我们能看到格林对儿童文学写作态度的变衍。

在格林童话出版前的厄伦堡手稿里,《白雪公主》原本拥有一个相对保守的结局,被国王(白雪之父)随从的医生领走遗体并将之救活后,众人回到原王宫。之后嫁给一个王子(从文本看来是顺从父意的传统婚姻)。这种处理似乎更意味着白雪与“林中”生活的彻底断绝,也就是说其自然原始纯真属性被割弃,复活后的她不再是从前的她,此后的白雪将更适宜宫廷婚姻和政治生活。

而到了1857年最终版里,格林兄弟则让王子获得“林中卫士”小矮人们的首肯,将已死的白雪公主带回。抬着白雪公主玻璃棺材的仆人在林中被石子绊跤,使得白雪咳出了苹果从而醒来。也是在这片自然森林中,白雪答应求婚,两人一起回到王子的宫里。这些修改突出了浪漫爱的元素,作品更倾向于一种全新生活的开始,特别是,这种全新生活直接萌生于自然、是对“林中”品质的延续,有别于“父亲”的王宫和政治婚姻。也就是说,白雪公主本性里对万事万物带有的纯洁仁善的“信任”这一点在格林的终稿里,是被暗暗支持的。

可以说,儿童文学文本的结局里常常包含着最后一次变奏,尤其是在带有民间故事色彩的儿童文学文本中,因此我们便需要尤其重视这些故事的结局,它们显示出不同作家对旧模式的态度。

如果说,狭义上的儿童文学写的都是回家故事,那么此回家与彼回家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最后一次变奏中,作者必须给我们一个颠覆先前反叛离家行为的理由。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在其精神骨骼上究竟是“返旧”抑或是“迎新”的奥妙就蕴藏在此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王帅乃;编辑:申婵;校对:柳宝庆。题图和文中部分插图来自启发文化出品的绘本《小机灵和小迷瞪》。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凯奖绘本评论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