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厂十几元售价却上千,“眼镜暴利”为何久难破局?

这两天,有媒体号以《央视曝光:太暴利!售价上千元,出厂价只要几十元!很多人都买过》为题,介绍了央视财经频道的一则新闻调查:近日,明月镜片向证监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准备上市。眼镜行业历来被人们称为“暴利”,而在明月镜片的招股说明书里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镜片的平均成本仅为6.23元。(9月14日 央视财经)

看到这个标题和这个数字,不戴眼镜的估计都难以淡定。成本几块,上千售卖——这事儿就没人管管了吗?

事实当然并不是这个样子:比如A股唯一一家眼镜上市公司博士眼镜:2019年毛利率高达71.17%,这意味着眼镜成本仅为售价的3成不到。但算上门店租金和人工后,企业的净利率却仅有9.5%。如果将净利润平均分到397家门店,意味着每家门店一年的净利润仅为15.7万元。

说两个更叫人“不可思议”的数据吧:第一,目前眼镜批发行业内净利率普遍维持在8%左右;第二,眼镜零售店净利润率不到10%。

这让人恍惚联想起N年前探讨过的“苹果手机物料成本”的话题。彼时的逻辑是这样的:拆卸下手机各部位的硬件,然后测算单位成本,最后加起来,咒骂厂家暴利。这个逻辑并非毫无道理,尤其是在单一品牌处于相对性垄断地位的前提之下。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忘记:比如芯片断供在即的华为手机,自研芯片的成本是个天文数字;而至于能让这些硬件行云流水般运转起来的,还有同样需要烧脑烧钱的软件生态系统。

一堆棉花,不会自动成为巴黎T台上的时装。同理,物料成本之于手机、镜片成本之于眼镜,并不构成直接的暴利关系。

眼镜经销商要做的,除了采购镜片和眼镜架的成本外,还要给眼镜店提供培训服务,负责店铺镜片的退货以及对报损产品进行更换;至于眼镜店要做的,那就更复杂了,抛开看得见且数字巨大的运营、人员、房租等可见成本,验光等专业技术服务的成本恐怕也不能不提。

医生看个病还有挂号费,验光师配镜当然是不可能不要钱的。更何况,眼镜更换周期长,低频消费产品没有高客单价支撑,基本很难在线下活过来。一句话,常理常情来看,因为“镜片的平均成本仅为6.23元”就要求终端眼镜店也卖几十块钱,估计只有福利院可以做得到。

“成本6.23元”的镜片是如何动辄上千卖的?这个问题,某种意义上是个伪命题。一则,眼镜不是普通商品,每个人视力的基本参数和面部结构,决定了眼镜不可能千人一面。个性定制如果等于物料成本,这生意显然是没法做的;二则,为什么眼镜店基本没有像便利店一样被线上购物所蚕食,说到底,还是因为行业属性所致。简单说,消费者不可能仅凭知道双眼视力就能在网上配好精准匹配的眼镜。

当然,要让眼镜价格降低下来,缩短产业链条固然关键,最要紧的,还是整肃市场环境,让技术不规范、质量太低劣的店铺早日出局。教育等部门不妨联合专业技术协会,为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配镜提供基本技术服务。如果5G等黑科技能解决线上验光等世纪性难题,上千块钱一副眼镜的局面肯定是能打破的。(邓海建)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