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的最大功能在于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中,区间统计是非常广泛的,各位亲是怎么操作的呢?如果还不掌握,且看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区间统计”的3种应用技巧。
一、Countif函数法。
功能:计算指定区域中满足给定条件的单元格数,也就是单条件计数。
语法结构:=Countif(条件范围,条件)。
注意事项:
Countif函数不能用于对于单元格颜色或字体颜色的统计。
(一)基础用法。
1、目的;按“性别”统计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D3:D24,I3)。
2、目的:按“学历”统计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F3:F24,I3)。
(二)区间计数用法。
1、目的:统计≥指定“年龄”的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C3:C24,">="&I3)。
2、目的:统计≤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的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分别输入公式:=COUNTIF(C3:C24,"<="&I3)、=COUNTIF(C3:C24,">30")-COUNTIF(C3:C24,">40")和=COUNTIF(C3:C24,">40")-COUNTIF(C3:C24,">50")。
解读:
“>30且≤40岁”的意思就是:>30岁的人数减去>40岁的人数,因为>30岁的人数中包含>40岁的人数,而>40岁之外的人数就是≤40岁的人数。
二、Countifs函数法。
功能:统计一组给定条件下的单元格数目,也就是多条件计数。
语法结构:=Countifs(条件1范围,条件1,条件2范围,条件2……条件N范围,条件N)。
注意事项:
Countifs函数不能用于对于单元格颜色或字体颜色的统计。
(一)基础用法。
1、目的:按“性别”统计“婚姻”情况。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S(D3:D24,I3,E3:E24,J3)。
2、目的:按“年龄”范围、“性别”统计“婚姻”情况。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S(D3:D24,I3,C3:C24,"<="&J3,E3:E24,K3)。
(二)区间计数用法。
1、目的:统计≤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员工的“婚姻”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COUNTIFS(C3:C24,"<="&I3,E3:E24,J3)、=COUNTIFS(C3:C24,">30",E3:E24,J3)-COUNTIFS(C3:C24,">40",E3:E24,J3)和=COUNTIFS(C3:C24,">40",E3:E24,J3)-COUNTIFS(C3:C24,">50",E3:E24,J3)。
解读:“>30且≤40岁”的“已婚”人数就是:>30的已婚人数减去>40岁的已婚人数,因为>30岁的已婚人数中包含着大于40岁的已婚人数,而>40岁且已婚的人数就是≤40且已婚之外的人数。
三、Frequency函数法。
功能:返回指定区间范围内的频率统计。
语法结构:=Frequency(数据源,间隔数组或引用)。
解读:N个区间点(间隔数组元素)划分为N+1个区间,对于每一个区间点,统计小于等于区间点大于大于上一个区间点的值的个数,统计生成N+1个值,第一个值表示小于区间点值的个数。
1、目的:统计≤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员工的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REQUENCY(C3:C24,I3:I5),并用Ctrl+Shift+Enter填充。
解读:返回结果中的第一个值“12”的意思为≤30的岁的人数为12个,第二个值“7”的意思为:>30岁且≤40岁的人数为7人……以此类推。
2、目的:“左开右闭”统计,即统计<30岁,≥30且<40岁,≥40且<50岁员工的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REQUENCY(C3:C24,I3:I5-0.1),并用Ctrl+Shift+Enter填充。
解读:1、返回结果中的第一个值“5”的意思为:<30岁的人数为5人,第二个值“7”的意思为:≥30岁且<40岁的人数为7人……以此类推。
2、比较默认统计方式和“左开右闭”方式,不同点在于在区间点减去0.1,则区间点的值比原区间点的值小0.1,所以统计的结果包括上一区间点的值,而不包括当前区间点的值,实现了“左开右闭”的目的。
3、目的:文本个数统计,统计学历为“本科、大专、专科、中专、职高、高中、初中、小学”的人数。
方法:在目标单元格中输入公式:=FREQUENCY(CODE(F3:F24),CODE(I3:I10)),并用Ctrl+Shift+Enter填充。
解读:Code函数的作用为将文本转换为对应的数字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