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叶
从去年端午节过后,猪肉价格一路走高。原本以为国庆长假过后,猪肉价格能降下来,但没想到的是,猪肉不但没有降价,还再次出现了实质性上涨。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生猪批发价已涨至17元/斤,平均涨幅超过6元。市场上猪肉零售价已涨至26-32元/斤,平均涨幅超过18元。
由于去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居高不下,不少家庭近一年来不得不减少猪肉消费。毕竟,每斤猪肉30元太贵了。然而,猪价的形成,不仅包含生猪的供给端,最为关键的终端猪肉消费,也成为猪价下跌的主因。受猪肉价格高位徘徊,普通消费者抵触消费心理存在,市场终端猪肉消费持续疲弱,难以支撑猪价的上涨。但是,受制于市场缺猪的大环境,猪价整体下跌的幅度有限,而猪肉价格多数地区仍处于近35元/斤徘徊。
由于储备肉的释放和进口肉的增加,今年各大城市的猪肉价格虽略有下降,但猪肉价格仍处于“20元时代”,一般售价在20多一斤,因此人们不愿购买。可见,猪肉价格仍处于高位。只要不回到往年每斤10元以上的水平,猪肉价格就有下降的空间。然而,要想让猪肉价格持续走低并不容易。经过反复的囤积和不断增加进口猪肉,猪肉价格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也仅仅只是下降了几元钱。
究其背后原因,主要还是因为生猪存栏尚未完全恢复。为抑制猪肉价格过快上涨,国家也为之“操碎心”,一方面,持续加大冻肉投放,近期更是“一周一次”,冻肉的不断投放,扩大了市场猪肉供给,也抑制了猪肉价格过高,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当然,也对生猪市场进行“反制”,迫使生猪价格下跌调整!
其实,真正决定猪肉价格的是生猪的生产能力。只要恢复生产能力,市场上就会有稳定的猪肉供应,独立于进口猪肉的自主供应。也就是说,只要国内生猪产量能恢复到往年水平,猪肉价格就会回落到“十元时代”。甚至有可能认为,如果生猪产量恢复到前几年高于正常水平的水平,猪肉价格可能会更低。
如今,全国外三元猪价已经跌破36元/公斤,自9月4日以来,猪价“一蹶不振”连续11天,呈现滑坡式下跌的节奏,而且,目前尚未有转好的迹象,对此,养殖户的心情也提到了嗓子眼,不少以育肥为主的养殖户,面对高价仔猪、不断上涨的养猪成本以及猪价长期下跌的趋势,补栏积极性也有所回落,而对于待出栏的养殖户来说,他们对于目前的猪价更加的揪心。
近两个月来,“生猪生产能力逐步恢复”的现象已经出现。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化养猪场的全口径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建规模化养猪场6177家,去年再次养殖空挡规模化养猪场10788家。与此同时,散养农民补摊的积极性也在逐步恢复。正因为如此,今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截至6月底,我国种猪存栏量为3629万头,比去年底增加549万头,现在也已经回升至2017年的81.2%。生猪存栏量接近去年的3.4亿头,比去年年底增加2929万头,相当于2017年底的77%。不仅如此,7月份全国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长4.8%,连续6个月增长,同比增长13.1%。
猪肉价格上涨这么多,很多人都以为养殖户赚翻了,但其实养殖户们也不好过。猪肉价格之所以上涨,主要还是因为禁养令的颁布和非洲猪瘟的影响。但无论是哪一点,都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亏损,特别是一些感染了猪瘟疫情的养殖场,养殖户绝望的几乎要跳楼了。所以说大家还是要理智地看待问题。
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最迟到2021年,中国生猪生产能力将恢复到往年水平。唐人神董事长陶一山甚至预测,到2022年,国内肉价将降至10元,届时肉价完全有可能降至4-5元。但是,对于养殖户来说,如果生猪的生产能力和供给真的超过了需求,自然会减少养殖力度,所以很难让猪价降到每斤4、5元。
但只要生猪价格不能回到以前的水平,生猪生产者和散户就会继续加大力度,这种趋势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只要生猪生产能力继续恢复,市场上猪肉供应量就会不断增加,这自然会成为猪肉价格下跌的“推动力”。不管怎么说,猪肉的“二十元时代”终究是要结束了,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市场扛价惜售现象逐步显现,屠企收猪的难度也在一天天的增加。而进入9月下旬后,屠企为节日备货需求也将不断增加,而养殖户扛价,出栏偏紧,也将支撑屠企提价收猪,因此,9月下旬后,猪价仍有大概率上涨,但是,幅度也将极为有限,收猪积极性回落,猪价降价也将符合“逢节必跌”的养猪规律!
本文由企业先锋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