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网络上很流行这样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话看上去很有道理,但经历多了后,我们会发现自己手上的“玫瑰”其实是有限的,而且赠人玫瑰的结果很多时候并不是手留余香,而是给自己惹来一堆不必要的麻烦。原来,帮人也该是有取舍的;原来,善良也该是有原则的。这一点,世界上有一群人的体会是很深的,他们就是犹太人。
犹太是一个很不容易的民族。被嫌弃、被迫离开家园,甚至差点儿被灭了族,但最后他们却都又重新站了起来。每一年的诺贝尔奖名单公布,全世界都会惊奇地发现,里面又有不少犹太裔,到现在他们已经拿走了22%的奖项。每一年全球财富榜单出来,犹太裔总是能占据其中20-25%的份额。要知道,这些成绩背后是犹太人只占世界人口0.25%的事实。
他们凭什么?没有谁能随便成功,这个民族吃了太多的苦,这让他们如此与众不同。很多专家经历研究后发现,犹太人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行商立业的思维方式,他们把这叫做犹太人的思维。
因为吃了太多的苦,所以股神巴菲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犹太裔富人身上,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从来不会毫无选择地对任何人善良!甚至有人说他们有点儿“抠”,但我们却不能否认,这么“抠抠”的他们却站在了财富的顶端。这是为什么?
或许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位犹太富翁对儿子的告诫中找到原因。犹太人群里有一本堪比《圣经》的神书,名字叫《塔木德》,里面记录着这样一件事。一位富翁从小贫穷,后来经过奋斗后发财了,各种穷亲戚都来找他,这时候他并不是所有人都帮,只是选择性地施以一两次援手。儿子觉得父亲太抠了,多有不满,这位犹太富翁就告诫儿子:哪怕再善良再有钱,有两种人不能帮!而且真正厉害的人,都会自觉地远离这两种人!
第一种人:永远不看眼前的人
这位父亲先给儿子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贫穷的渔夫去捕鱼,捕到了一条小鱼。小鱼对渔夫说:“我太小了,你现在吃我没什么意思。不如你放了我,等过两年后我长大了,你再来捕我,到时候你们全家就会像过节一样快乐。”渔夫没有听从小鱼的说法,他表示:今天能抓在手里的幸福,比所谓未来的美好更重要。
这则故事,在犹太人群里很流行,但其实它并不太符合很多现代理论。我们现在人讲究做人要有梦想,要看得够远,但在他们看来远方那些看似了不起的希望,其实不如手上实实在在的果实。好的东西,不管它是多么微不足道,也要及时捉住它。其它的,等有能力了再去争取。
在犹太的文化里,特别反感那些好高骛远、永远不知道知足常乐、永远不看眼前的人。对于这种人,不管他们表现得有多值得同情,犹太人是不会出手相助的。
第二种人:依赖性太强的人
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君子之交淡如水。在犹太人群里,也有类似的观念,他们讲得更直接,他们认为:朋友就像燃烧的煤炭。如果距离不够接近,很难感觉温暖;然而如果过分接近,就要烫坏自己。
所以在他们的文化里,当朋友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雪中送炭,但仅限于如此。对于那些依赖性极强的人,他们是很反感的。朋友仅仅是可以温暖你的煤炭,生活还是要你自己走下去。所以这位富翁选择给一些穷亲戚浅层次的帮助,而不是事事都给他们安排好。至于那种依赖性太强的亲戚,他只能远离。
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源于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就是最真实的犹太人。不管是告诉大家手里的一条小鱼比两年后的一条大鱼重要,还是用燃烧的煤炭比作友情,都是其它民族很少见到的思维方式。或许有朋友要问,为何他们常常会有这么多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原因其实不过就是两个字:教育。
关于犹太人的教育,曾有记者多次采访爱因斯坦,毕竟他是犹太人里的杰出代表。爱因斯坦实在不厌其烦,于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类的智慧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的智慧在《塔木德》里。
原来,犹太的这本“圣书”就藏着他们最顶级的智慧,以上提到的犹太富翁对儿子的告诫也在这本书里。这本书,巴菲特曾多次向比尔盖茨推荐,比尔盖茨读完后,立即就分享在高管层里。而扎克伯格、洛克菲勒也都珍藏着它。
这本书最早成书于公元前500多年,犹太人当时请来了2000多位牛人来编写它,里面记录了关于为人处世、行商立业等方方面面的故事。犹太人从三、四岁时就要学习它,很多人至死都在研读它。它伴随着犹太人在一次又次绝望中站了起来。
颇有意思的是,就连犹太姑娘出嫁,嫁妆里也少不了这本书。对于犹太父母来说,不管是女儿出嫁还是儿子远行,送上这样一本书,他们才能安心。他们会告诫孩子,穷了可以当掉衣物,但这本书不能丢,但凡有想不通的问题,都可以试着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大家若是想购买,可以直接点下面的商品卡:
一本风靡了2000多年的犹太“圣书”,现在又加了大量的现代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书不贵,就是一顿外卖的钱,就能与爱因斯坦、巴菲特等人一样,感受犹太人的顶级智慧。其实穷人和富人的区别仅仅真的只在思维上,相信看完这本书,你会赞同我的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