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木然
我们就以瑞幸造假暴跌的事给大家做一个完整的阐述,这绝不只是一次因为造假而暴跌的事件,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巨大的真相:那些真正的玩家是如何做局挣钱的。
这其中的逻辑非常值得我们梳理,谨防自己以后被别人做局!
1:制造假象
首先,瑞幸的操盘者一直都在对标星巴克,星巴克现在市值的740亿美元,这让别人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希望,获得了一个锚定价格,这就是瑞星制造的幻象,其实哪怕它只做到了星巴克市值的一小部分,也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要知道,星巴克的本质不是卖咖啡,而是在经营社交空间,这让星巴克的咖啡有了很大的溢价,瑞幸就是一个咖啡外卖,而且又没有品牌联想,它怎么会有这种溢价呢?
但是瑞幸有自己的办法,首先想了一个名字:互联网+星巴克。
瑞幸编的故事是,我用互联网思维在中国做咖啡,前期亏钱不要紧,毕竟中国那么大市场,只要把市场培育起来,赚大钱是迟早的事。
瑞幸还列举了数据:北美和欧洲国家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400杯,日本的每年人均咖啡消费大约是360杯,中国的这一数字小于5。
从5杯到300杯能有60倍的增长,即便到不了300杯,到200杯,也有50倍的增长。
这个逻辑乍一听是非常有道理的,很有可能建立一个很伟大的咖啡公司。很大人一听马上都跟了进来,生怕错过一个大好的投资机会。
然后,瑞幸采用了国内互联网公司最常用的一招:价格战/高补贴:打折券很低,有3折/1.8折,碰上活动还会有满30减20,买5杯送5杯的优惠,甚至直接送微信现金红包,每周买够五杯就可以领,真金白银直接返到微信钱包里……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尽快抢占市场,尽快扩张规模。这种做法我们并不陌生,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这样做的,还记得ofo吗?
幸运的是,瑞幸咖啡很快就上市了,而且上市速度目前无人能敌,前后只花了一年半,估值超过40亿美元,刷新了拼多多(3年)和趣头条(2年)的记录!
2:假象破灭
上市之后,瑞幸咖啡有了更好的信用背书,继续把融到的钱拿来促销,扩列,增加用户数量。
但是它不符合价值规律的!纸终究包不住火,营造的假象终有一天会被戳破,应该说浑水公司盯上上它应该很久了。
1月31日,一份匿名报告指出:瑞幸每店每季度的商品销量至少夸大了69%和88%,交易数据中水分太大。
根据做空报告,瑞幸每个月会白送出去超过2050万杯咖啡,所以他们仅在6个季度就亏了29亿元,从开业至今,没有一个季度是真正盈利的。(除了被实锤谎报的)
而且瑞幸曾宣传的摩那个逻辑:中国人咖啡消费远低于世界平均,所以中国是咖啡的蓝海,也被指出了核心问题:
中国的咖啡液人均摄入量为86mg/天,与其他亚洲国家相当,其中95%的摄入量来自茶叶。中国的核心功能性咖啡需求市场规模较小并处于温和增长趋势。
而且瑞幸商业模式的悖论恰恰在于:自己积累的用户,都对价格高度敏感,有优惠券的咖啡不挣钱,有人买,等没优惠券了,瑞幸咖啡可以挣钱了,他们很可能就鸟兽散了!
紧接着就是这次的事件了!
数据的造假和故事幻灭,让瑞幸咖啡股价应声崩盘!
3:世界就是一个超级赌场
瑞幸暴跌的事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赌场,里面只有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幕后老大(开场子的人)
第二种人是庄家(做庄的人)
第三种人是赌民(下注的人)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举个例子:
假如有一天,你忽然发现一个好项目,只需投200万,未来5年内有80%希望赚到一个亿。
你有以下四种做法:
1、传统的做法是这样的:用固定资产做抵押,从银行以年6%的利率借款200万,五年之后如果成功的赚到1个亿了,还掉银行的本金和利息之后,剩下的钱都是你的。
如果项目没有成功,你就只能宣布破产,所有资产被银行收走。
这叫贷款。
2、流行的做法是这样的:把项目做成路演方案,找到投资人,以200万出让20%的股份,因为你需要费用去做这个项目,事成之后投资人能得到1个亿的20%的分红,即2000万。
如果项目没有成功,投资人的钱打水漂,你至少领了5年的工资。
这个叫创业。
3、如果胆子大一点,你可以公开向全社会募集资金,每个投资人根据出钱的金额占项目相应一定的股份,就可以分享公司未来的相应收益,出钱人之间可以交易自己所持有的股份。
按照P/E估值,你能募集20亿,市值变成100亿,机会一到就去套现。
这叫发行股票。
4、如果胆子再大一点,你可以把这个项目切割成2亿份,然后公开零售这些碎片的“希望”,每份价值2块钱,然后设置一个头等奖(1000万)和若干个二等、三等奖。
这样未来的钱一下子就收回来了,收益较之其他方式更大,零风险。
这叫发行彩票。
你会发现这四种做法的风险越来越小,但是利润却越来越大。
关键问题在于,四种做法的门槛越来越高。
第一种:有固定资产,关系够硬,银行才给贷款;
第二种:项目够好、人优秀,信用高,才有人投资;
第三种:一般人没戏,上市要审核,政策非常严格;
第四种:那就更不是普通人敢想的了,做梦还行。
这个世界上好项目多的是,关键是看谁来做?用什么方式做?
同样的项目,不同身份的人做、不同的手法去做,完全是不同结果。
而瑞幸用的就是第三种,这需要很大的胆子,还需要有人在背后给撑腰,再来看一下这个网上流传的图:
这张图也可以说明,这次事件绝不只公司的首席运营官(COO)的财务造假,这明明就是一场各方一起做出来的局,背后坐庄的人不止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