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

中国人一向来都很勤俭节约,但是到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把这一传统美德给弄丢了。在老一辈人眼里,世道变了,80后、90后的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从来不懂得存钱,还经常欠下很多债务。

这在老一辈人眼里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过去的中国人是很爱存钱的,我们国家的储蓄率长时间位列世界第一,到2020年储蓄率有所下降,但还是世界第一。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不过,支撑起中国高储蓄率的,似乎不是年轻人,而是中老年人群体。数据显示,我们国家的很多80后和90后负债累累:80后人均欠款额超22万元,90后的人均欠款额超12万元。

8月2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警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还的信贷总额为854.28亿元,虽然同第一季度的918.75亿元比有所下降,但仍旧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外表光鲜的欠债一族

让老一辈人无法理解的是,这些负债族跟以往的落魄户不太一样,现在的欠债者外表光鲜,他们很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还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身上不乏奢侈品,用的是高端手机、名牌包包,穿的是名牌鞋子。

根据2019年的一项负债调查报告的数据,我国以80后、90后为主的年轻人群体,负债率高达44.5% ,也就是说,每10个80后90后年轻人中,就有一个超过4个人在负债。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很多人应该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身边的不少80后、90后朋友、同事,都在通过借钱消费、通过刷信用卡度日,他们对此不以为意。

现在的年轻人,贷款买房买车已经是最常见的事情,他们熟悉使用信用卡、支付宝借呗、花呗、京东白条,他们喜欢贷款购物,信用卡消费,喜欢网购,习惯用花呗,而且还互相引导去消费。

负债,几乎已经变成了80后、90后的日常。为什么他们愿意借贷去消费?上述这项调查报告同时也揭示了一些原因。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借贷的便利,让年轻人更愿意欠债

该项调查报告显示,如今通过各种网络的方式借贷太方便了,致使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借债,成为负债一族,年轻人认为,善于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是一种很精明的消费方式。

事实上,现在网络上有多种多样的借贷产品,而且很多借贷产品使用起来很方便、快捷、渗透率极强,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欢,他们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老一辈人无法享受的先进待遇。

80后、90后更愿意负债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观念的改变,比如超前消费。当月的工资还没有发,就把当月的钱都花光了,等到发下工资,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还钱,很多人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信用卡、花呗已经累积了不少债务。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相比于网购、购物分期消费等到小额借贷, 80后、90后更沉重的债务压力,主要还是集中在房贷、车贷这里。

房贷、车贷是沉重的压力

不知从何时起,房子、车子对于80后、90后包括现在更小的00后显得异常重要,没有房子找不到对象,没有车子就显得没有面子,他们就这样“入坑”,虽然当前房价高企、车价也不便宜,但他们就这样硬着头皮,通过借贷的方式买房、买车。

房子、车子到手了,但很多人也就开始债台高筑,一辆车子,可能就得还款5年,一套房子,可能就还款30年。现在,他们每个月不是到银行存款,而是到银行还债。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资料显示,现在中国城市中有80%家庭是贷款买房,也就是说,80%的家庭都是负债家庭。根据央行的数据,截止到2020年上半年,中国住户部门总债务余额人民币58.9万亿元, 居民负债率接近59%。

年轻人要避免债台高筑

当然了,对于年轻人,面对负债他们不见得有太大的还款压力,每个月提前消费,下个月再还债已经变成常态,“衣食住行“都可以变为负债的推手,不过,只要不是过度借贷用于消费,还债压力不至于太重。

又一行正在“拖垮”年轻人!央行数据“警示”,人均负债超12万财经在线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对于过度借贷的行为,银保监会在2020年的7月17日公布了相关新规,对商业银行发放互联网贷款做了规定,单户用于消费的个人信用贷款授信额度应当不超过人民币20万元,而且不得用在买房、炒股、还房贷上面,到期一次性还本的,授信期限不超过一年。这一规定的出炉,对于过度借贷的行为,会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最后还要提醒的是,大家还是要合理消费,不要丢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避免出现债台高筑的状况,避免“入坑”。

(本文由财经先声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