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公司而言,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是最具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在全球化的竞争下,企业之间产品的竞争,其实更多就是专利竞争。当自己的知识产权和专利受到了侵权,尤其是在海外市场,中国的企业该如何进行维权?
相比海外的明星科技公司更愿意拿起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专利权利,在当天的竞争环境下,中国企业更多处在被动局面,基本是当被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未来中国企业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带着这些问题,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从美国来参加第三届进博会的国际知名律师事务所高博金全球知识产权部首席合伙人Michael Ng。
高博金高博金是一家专注于跨境争议解决与调查案件的AmLaw200国际律师事务所,擅长处理涉及境外政府调查、贸易制裁、国际市场欺诈及不当行为等有关情形的纠纷。Michael Ng擅长领域是知识产权诉讼、监管业务和商业纠纷。中国企业对海外专利诉讼存在刻板印象
从公开的案例看,中国企业鲜有在海外进行专利维权的案例发生。即便近两年有数家科技公司在进行海外诉讼,但最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样的情况,Michael Ng告诉澎湃新闻,主要还是因为中国企业还不太有海外自主维权的意识,因为许多公司对海外维权有着刻板印象。
第一个刻板印象是海外维权诉讼费太贵。“在美国打官司确实诉讼费会很高,但你获得最终赔偿和回报也很高。另外,海外会有诉讼基金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这些公司去打侵权官司。等诉讼结束后,你拿到了赔偿金,他们再从中抽取部分回报。”Michael Ng说。
第二,即便发生了侵权行为,中国企业也没有意愿进入诉讼阶段。“要实现技术的完整价值,诉讼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包括欧洲在内,特别是在美国,你必须要去其他国家打这样的诉讼才有可能获得专利价值最大化。用‘以诉促谈’的方式,去获得一个合理的定价机制。” Michael Ng在采访中说。
相反,从美国公司的角度出发,通过法院这种途径去解决争端、纠纷却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在海外,因为起诉到法院之后,大多数专利的权益人完全可以讲故事给那些陪审员听,他们是很有可能认同你的价值,给外国公司一个比较合理、合法的判决。”Michael Ng说。
在采访中,Michael Ng认为,中国企业需要时间去改变这样的刻板思维。在专利资产货币化方面,像苹果三星这些大公司的做法就非常值得中国学习,他们会主动寻找一些好的专利包,来补充自己的专利组合包,一方面打击竞争对手,另一方面,通过专利诉讼维权,让自己研发或购买的专利价值最大化。
未来应该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行海外维权
尽管中国企业对于海外维权诉讼还存在刻板思维,但在Michael Ng看来,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走向海外,进行诉讼维权。
Michael Ng给出的理由有两个。首先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过去20年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包括中国的大学,中国的研究机构,有了超过二十多年研发的投入,现在有了一定的产出,已经到了一个成熟期。
“专利授权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因为申请到授权可能要三四年。授权之后,还有一个市场培育和成熟时间。我们认为现在已经到了中国专利申请的一个节点,市场成熟度也有了,可以摘取技术创新以及专利申请的果子。”Michael Ng说。
第二个理由是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需要通过维权的方式,让更多人认可中国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价值。
“在西方的媒体和政客看来,他们都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中国是来获取技术的,不是一个创新者、创造者。所以我认为更多的中国公司,通过专利诉讼这种机制、手段,不仅仅是获得一个经济的价值,也是想向这些西方政府、公司证明,中国是有这个能力做这些创新研发的。”Michael Ng在采访中表示。
据德国一家知名IP研究机构IPlytics GmbH的统计,中国企业在5G技术领域拥有非常完善的专利技术储备,5G领域标准必要专利,华为有3147件,其中已授权1274件,第二名是三星,分别是2795件和1728件,中兴位列第三,分别是2561件和837件。可以看出,三星的5G专利(家族)总数虽不及华为,但已授权的却超过了华为。另外,在前20名当中,也出现了OPPO、中国电信研究院、VIVO、联想等中国企业和研究机构。
在LED、新能源车电池等其他行业标准中,中国也拥有越来越多的标准必要专利(SEP)。
Michael Ng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到海外通过诉讼主张专利维权,并实现其专利技术的货币价值最大化,势在必行。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