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微信、发微博、发朋友圈……网上的足迹点点滴滴,如同一部图文自传,你是否思考过这是你的数字资产?如果文字的内容有些抽象,那么你大量充值的游戏账号、QQ会员呢?“云端”生活的时代,将自己的账号传给后人,已经不是一句单纯的玩笑。数字遗产的价值量在增大,如何清晰分类成为难题,也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11月10日人民网)<br/><br/>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虚拟财产的价值也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扩大,社交账号、网络财产、网游装备、虚拟货币等虚拟财产是否能作为遗产来继承,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在变化着答案。过去的继承法第3条中对遗产范围的规定采用的是列举式: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储蓄、林木、牲畜、家禽、文物、图书资料、生产资料、著作权及其他。而有关网络虚拟财产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会因没有具体法律规定,裁判思维不统一,可能导致出现不同的结果。<br/><br/> 民法典中,明确将数据及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了法律保护范畴,但相关规则还没有进行细化。通常来说,网络账号、网络虚拟财产或物品、网络数据等均可以被称为网络虚拟财产,他们都是基于网络产生且只存在于网络空间中的。而其中具有财产性质的,则可能对应着现实生活中的财产权利。此前,诸如网络账号能否继承、网游装备能不能赠送或买卖等问题,已经引发了诸多讨论。《2019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的数据显示,“90后”在订立遗嘱时,希望妥善安排自己的游戏账号、QQ等虚拟财产的情况已并不鲜见。<br/><br/> 虚拟财产究竟如何产生、使用和消灭,怎样认定侵权、怎样确认损失,都需要法律加以明确界定。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以及民商事法律对虚拟财产的规定不断细化,符合法律规定的网络虚拟财产,就能和普通的财物一样,成为买卖、赠与或者继承的对象。当然,由于网络虚拟财产是基于网络活动产生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相关的规则还需要通过司法实践继续探索。《民法典》首先完成了对网络虚拟财产的赋权,把符合条件的网络虚拟财产,与普通的电子数据区分开来,迈出了第一步。这是全世界数字时代立法的探索,但怎样从原则性规定走向实践,形成完善的虚拟财产保护制度,还是法律需要进一步解答的时代之问。<br/><br/> 哪些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哪些还纯粹只是属于个人信息,这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同时,对“虚拟财产”如何继承;如何保障人们查询已故家人的网络虚拟财产的权利;如何保障已故网络用户的个人隐私等这些也有待明确。保护网络虚拟财产和数据信息是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的保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新兴产业都蓄势待发,网上支付大量使用,虚拟货币也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交易使用。这对于网络安全、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总则通过法律形式将虚拟财产与实物财产放在同一位置上,保护了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建立良好有序的网络秩序,为网络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希望对“数字遗产”如何继承,尽快出台明确的细则,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