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蓝皮书预测2033年我国人均GDP将达2.4万美元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张守营报道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9~2020)》。本年度“宏观经济蓝皮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宏观报告,第二部分为区域经济发展前景报告。

增长研究范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一直是“宏观经济蓝皮书”最为关心的命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长期经济增长的“S”形经济增长路径这一命题,刻画了中国赶超中的阶段性“规模收益递增”特征,探讨了从工业化转向城市化所导致的动力结构转变、收益特性、政府干预、技术进步等(张平、刘霞辉,2007)。而后探讨了技术进步中的“干中学”效应递减、低成本要素提供不可持续、从“结构性加速”向“结构性减速”转换的机理与挑战等问题(张平等,2011;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2012)。

蓝皮书指出,“S”形增长曲线模型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均GDP基于资本要素积累形成的增长的生产函数扩展,扩展为一个因时而变的增长路径,构成了一个逻辑曲线(张平、刘霞辉,2007)。在陈昌兵、张平(2018)依据模型做的实证估计基础上,蓝皮书依据最新的数据重新估计了中国长期增长曲线,并计算预测出拐点为2033年,即我国人均GDP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再转入稳定增长期,2034年以后我国人均GDP将进入平稳发展期。

根据模型的预测值,蓝皮书以2019年人均GDP 1万美元为基数,由于遭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以名义增长率为3.5%和汇率为7计算GDP增速,而后年份的预测蓝皮书假定汇率为7,并给出了三个阶段的通货膨胀率。2021~2033年GDP平减指数,即通货膨胀胀水平保持为2%,2030~2040年通货膨胀胀水平降低到1.5%,2041~2050年通货膨胀胀水平降低到1%,这意味着在2050年以前中国对外汇率将保持小幅升值的增长态势。按模型预测的人均GDP增长情况,到203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2.4万美元,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4.1万美元,中国将成为现代化强国。从现在到2050年我国经济增长将逐步从赶超速度向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收敛,因此衡量财富水平的关键不是速度,而是一国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汇率的升值是经济、政治、社会多方面和谐稳定的信用性特征,降低波动,和谐和持续增长是发展的根本。

2021年后,中国将从工业化过程中以“物质”效率供给为核心的发展阶段转向深度城市化过程中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即通过消费和服务提升“人”的质量,达到创新和效率提升。由城市化的经济体系向福利社会体系转型,为人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中国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随着户籍改革在2020年逐步实施推进,以常住人口衡量的城市化与以户籍人口衡量的城市化将逐步统一,预计到2030年以常住人口衡量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而后城市化率将进入自然增长过程,即城市化率的提高将通过城乡人口比例的自然变动来实现。城市人口比重高于农村人口,而且年轻化程度高,预期寿命长,人口自然增长的差异将推动城市化率提高,到2050年,基本的城市化率将达到85%的水平。

中国第二个百年目标核心是基于深度城市化过程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文化、社会等“非经济因素”关键变量应被纳入现代化模型构建中。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