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兰州11月1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实习生 王东)“2017年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除发放过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外,甘肃直接投向贫困户用于支持发展生产的资金非常少。”近日,甘肃省农业厅副厅长梁仲科表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甘肃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构建省内扶贫产业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为解决“没钱干”的问题,强化投入保障体系,甘肃省千方百计筹措和整合各类资金,完善到户产业扶持资金落实体系。2019年-2020年,财政落实省级奖补资金6000万元,75个贫困县落实扶持资金3.95亿元,共扶持20.18万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并及时跟进提出了“五个挂钩”的资金落实政策,从而有效拓宽、保障了贫困户增收渠道,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种养产业的积极性。
为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甘肃坚持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做强生产组织体系。采取“轻资产引进、多元化自建”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程,2018年以来,全省75个贫困县共引进培育龙头企业785家,累计达到2937家,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开展“万人培训”计划,2017年-2020年,共下达扶持合作社资金5.96亿元,扶持合作社5597家,实现了每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的目标。
为解决“闷头干”的问题,同时完善产销对接体系,甘肃通过组建全国首个省级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协会,扶持建设安定区马铃薯、定远高原夏菜2个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和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举办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和中国马铃薯贸易洽谈会,构建“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展冷链等蔬果保存运输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初步构建起了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销售网络体系。目前,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议价能力明显提高,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功能初步显现。
为确保贫困群众“不白干”,甘肃还通过设计开发多种贫困户种养产业综合保险、提高保额、降低费率、构建农村保险网点、探索“保险+期货”模式等措施帮助贫困群众成功实现了愿意保、保得起、放心种的美好愿景。目前,甘肃推进实施的农业保险举措已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的典型案例,形成了典型示范效应。
“下一步,我们将在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收官工作的同时,做好‘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努力把苹果、生猪、肉牛、肉羊、马铃薯产业打造成500亿级的产业集群,把蔬菜、中药材产业打造成1000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甘肃实现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转变。”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