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计算机类比赛,注重的是偏工科的创新思维,而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想做的是“工科比赛、人文培养”,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1997年出生的李晨啸来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是他创业故事的开端。
他凭借为这次比赛开发的应用,参加了全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拿了个金奖。随后,李晨啸组建不亦乐乎公司,当上了首席执行官(CEO),经营起这份刚刚开始的事业。
11月15日,第五届移动应用创新赛决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落下帷幕。又一批怀揣着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带着他们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应用,从比赛中走出。
不知日后从这些人手中,会不会诞生出改变世界的应用。
工科比赛、人文培养
移动应用创新赛由浙江大学和苹果公司联合主办,是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的竞赛模块之一。
尽管遇到了疫情,今年的比赛还是吸引了来自370所高校的3000多位选手,参赛项目约1000个。最终,53支团队进入决赛。
移动应用创新赛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促进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移动应用创新赛纳入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在苹果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看来,这是一项重要的荣誉,是对比赛人才培养效果的认可。
移动应用创新赛要求团队作战,它欢迎跨界,零基础也没关系。
在第五届比赛的决赛现场,能看到多数团队都是“混搭”。有人负责算法,有人负责开发,有人负责总体协调,有人负责界面设计……他们关注的问题五花八门,包括新冠肺炎防控、无障碍出行、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等,甚至还有做菜和音乐。
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大赛组委会主任陈文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般的计算机类比赛,注重的是偏工科的创新思维,而他们想做的是“工科比赛、人文培养”。工科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社会、洞察需求,文科的学生则可以接受科技的熏陶,从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团队中的学生需要有效分工,也必须开展协作。
陈文智认为,创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独团队做的封闭式创新;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创新由1.0向2.0进化,成为一种协作式创新;再之后,则会发展成为网状创新,“不仅要跨学科,还要跨校、跨片区,把不同力量整合在一起。”他表示。
“玩”出个科技艺术家
在过去4年比赛的48位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获得者中,3位成为企业家,3位任职大学教师,13位担任企业工程师,其余还在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
2017年一等奖作品“StepBeats”已经创业,完成融资——这就是李晨啸的参赛项目。
李晨啸在浙江大学学的是广告,不过,他是名“非典型文科生”。高中时,李晨啸就了解到Swift语言,觉得有意思,于是就“弄着玩”,还上架过自己开发的应用。
2017年参赛时,李晨啸想做的是一款能根据跑步者步伐变化智能生成音乐的应用。
“比赛让我更有自信。”刚入校时,李晨啸就发现这里卧虎藏龙,“大家都很厉害”。不过,一场移动应用创新赛下来,当时才大二的李晨啸就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做成。
“我想让算法在创造力上超过人。”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李晨啸将自己擅长的音乐和计算机结合,用创业的方式去实现它,“我想做个科技艺术家”。
现在的李晨啸已经担负起CEO的责任,在做一名科技艺术家的同时,也追求着企业的长远发展。
“没有这个比赛,我不会成立公司,不会接触这么多资方。它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可能性,让我经历了很多原本可能不会经历的事情。”
经历了很多、踩过很多坑,李晨啸能感到自己在成长。他不知道这个速度和同龄人比起来是快是慢,也不知道创业这个选择究竟会让他得到和失去什么。但他也想开了:总是能提升自己的,跨过一道道槛,就可以成长。
现在,不亦乐乎公司启动了第三轮融资,他们做出了和商业结合更紧密、面向B端的产品“混沌三角”,以及面向C端的应用“丸音”,主打的还是用AI为音乐创作赋能。
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开发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不断壮大的开发者队伍中。
浙江大学2015级景观设计专业本科生吴娱也是一名“跨界选手”。她在2018年组队参加了移动应用创新赛。
吴娱是个爱折腾和爱尝试的女孩。虽然念的是景观设计,但她也选修了一些其他专业的课程。
2018年,吴娱选了一门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信息与交互设计技术课程。也是在这门课上,吴娱知道了移动应用创新赛。
刚参赛时,她也心里打鼓,不知道自己行不行。老师张克俊鼓励他们,参加比赛,也是以赛促学,“大家上课之前普遍没有太多开发经验,虽然交一些图片也能完成课程作业;但如果参赛,你们会逼迫自己学得更多”。吴娱被打动了,她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志同道合的队友。
吴娱团队开发的应用叫“入画”。该应用最初的主要功能是图像生成,随着比赛的推进,他们发现竞品太多,得有自己的“杀手锏”。于是,小组决定开发“图像处理 声音搭配”功能,让该应用能提供更加丰富有趣的音效和玩法。
移动应用创新赛从初赛到决赛的跨度长达半年以上。吴娱说,他们“越做越开心,越做越有信心”。团队3个成员边学边做,遇到过最难克服的问题是算法。在移动应用创新赛赛前的夏令营里,他们请教指导老师,请教技术人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功能确定、文档撰写、交互原型图绘制、高保真绘制、页面编程、功能实现,再到不断迭代,吴娱第一次走完了一个应用开发的全部流程。整个过程中,她都非常快乐。
比赛改变了吴娱的职业轨迹。“我喜欢画画,以前就一直觉得我擅长的是设计;但整个比赛下来后,我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也可以做产品经理。”在比赛的淬炼下,她看到了自己的潜能,找到了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方向——用户交互设计。
葛越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比赛为年轻人赋能,为新一代“码农”提供提升和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希望看到,年轻人用科技创新改变世界的行动力和创新力。(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