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成功获取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廓线连续 3 年观测数据,可评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影响
IT之家 6 月 10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6 月 6 日官宣,我国首次获取了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廓线的连续 3 年观测数据,可为恶劣天气临近预报提供数据基础,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气过程和环境变化,评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
IT之家 6 月 10 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6 月 6 日官宣,我国首次获取了青藏高原对流层大气廓线的连续 3 年观测数据,可为恶劣天气临近预报提供数据基础,为研究青藏高原上空的天气过程和环境变化,评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相关成果已发表学术期刊《大气科学
新华社西宁2月18日电(记者顾玲、张子琪)在青藏高原工作生活,为什么同样的海拔高度下,人们会感到冬季缺氧反应比夏季强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海拔不是导致高原缺氧的唯一因素,气温、植被等也是造成高原缺氧的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国内以及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海拔高度是决定高原缺氧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再现巨大垃圾带# 】 2021年5月28日,从青海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前往西藏拉萨的一位旅行者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他在靠近五道梁地段时看到,在公路的右侧,距离公路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带。 2021年6月11日,另一位从拉萨方向出发,沿青藏公路自驾,前往青海西宁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再现巨大垃圾带# 】据@经济观察报 2021年5月28日,从青海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前往西藏拉萨的一位旅行者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他在靠近五道梁地段时看到,在公路的右侧,距离公路只有几十米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带。 2021年6月11日,另一位从拉萨方向出发,沿青藏公路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微敖 种昂 易拉罐、油漆桶、塑料、破布、死羊、死牦牛……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青藏公路沿线的五道梁附近,出现了一条长约200米、宽约20米的巨大露天垃圾带,对高原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 这条垃圾带,同样在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
图为青海省境内光伏发电基地 (资料图) 孙睿 摄中新网西宁11月22日电(孙睿)青海省能源局21日晚消息称,青藏高原首套调相机工程并网成功。青豫直流工程±800千伏特高压青南换流站3台调相机日前成功并网,进入试运行阶段。作为青藏高原首套并网试运行的调相机工程,正式投运后,将为青豫直流安全稳定运行和正常可靠送电保驾护航,助力青海省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作为全球首条高比例清洁电力外送输电通道,青豫直流实现了中国远距离、大容量清洁能源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重大突破。但受光伏、风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及水电季节性影响,加之直流近区可提供无功支撑的电源不足,需配置一定容量的无功补偿装置,解决跨区直流输电和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本报讯 记者刘成、通讯员王敏报道:板块构造理论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与量子力学、相对论、分子生物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四大奠基性理论。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关键是板块俯冲起始。但迄今为止,板块俯冲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争议,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热点。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研究发现,约53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几乎同时与欧亚板块发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时,引发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该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 过去几年,国际上系统研究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孙卫东课题组根据前期提出的“岩浆引擎”假说认为,由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一直是国际科研热点区域。图为青藏高原东部美景。 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摄本报讯 记者刘成、通讯员王敏报道:板块构造理论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与量子力学、相对论、分子生物学一起,被誉为20世纪自然科学四大奠基性理论。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关键是板块俯冲起始。但迄今为止,板块俯冲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争议,成为国际地学界研究热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研究发现,约53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板块几乎同时与欧亚板块发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时,引发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该研究结果近日在线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上。过去几年,国际上系统研究了西太平洋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