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

丰收

冬季水乡丰收季“一网万斤鱼”

1月15日,在王江泾镇梅家荡渔业园区的养殖塘内,养殖户在分拣青鱼,重量不够的将重新放回塘里(无人机拍摄)。从1月初开始,王江泾镇的养殖户们开启了忙碌而喜悦的丰收季节,每天捕捞的青鱼有数十万斤,捕捞季将一直持续到春节。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地处杭嘉湖平原,河荡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素有“中国青鱼之乡”美称,青鱼产业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量约7000吨,年产值1.2亿元。近年来,王江泾镇依托青鱼养殖,积极拓展产业链,建立了现代渔业特色产业园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鱼产业。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1月15日,在王江泾镇梅家荡渔业园区的养殖塘内,养殖户在收网捕鱼,这一网捕捞的青鱼有7万多斤(无人

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人民网北京12月10日电 (杨曦)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情况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6万亩,增长0.6%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

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锁强解读粮食生产情况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一、粮食播种面积增加1056万亩,增长0.6%2020年,各地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积极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止跌回升。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一)稻谷播种面积增加,玉米持平,小麦减少。2020年,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

中国玉米再获丰收 东北产量超1.1亿吨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周锐)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喜贵3日透露,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较上年持平略增,再获丰收。其中,东北三省一区玉米产量超过1.1亿吨。除了国内丰收,中国玉米进口也大幅增长。李喜贵介绍说,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企业已采购2020年度美国新季玉米超过1100万吨,一般情况下,中国每年还采购部分乌克兰玉米。不过,由于国内用粮需求旺盛,玉米价格依然出现了明显上涨。李喜贵指出,受去库存周期基本结束、玉米供需趋于平衡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同比涨幅37%,已处于历史高位。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以来,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玉米价格合理回升,

「“飞阅”中国」晚稻喜丰收 大地织锦绣

11月16日,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村,大型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收割成熟的稻谷,确保颗粒归仓。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是省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双示范区。时下,当地晚稻全面开始收割,田野上稻浪翻滚,随处可见农机收获晚稻的场景。新华网发(陈磊 摄)11月16日,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村,大型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收割成熟的稻谷,确保颗粒归仓。11月16日,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村,大型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收割成熟的稻谷,确保颗粒归仓。11月16日,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村,大型收割机在稻田来回穿梭,收割成熟的稻谷,确保颗粒归仓。11月16日,安徽省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花园

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 专家:粮价上涨势头难持续

本文转自【经济日报】;生产连获丰收、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国际供应链稳定,专家认为——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持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刘 慧从各方面看,粮食价格上涨势头难以持续。从生产看,我国粮食生产连获丰收,种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优质品种数量增加,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从库存看,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仅地方储备就能满足产区3个月、销区6个月、产销平衡区4.5个月以上的市场供应量,政策性粮食库存规模庞大。从进口看,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粮食贸易供应链、物流链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当前,秋粮收购正在全国从南向北稳步推进。粮食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特殊商品,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

牛大场镇紫荆村:红薯丰收季 致富新希望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势,牛大场紫荆村红薯种植大户李世银盘活村里600余亩闲置土地发展红薯种植,通过与公司签订保底价格回收协议,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红薯种植收益。这两天,正是红薯成熟的季节,在该村红薯产业基地里,十余名群众正在忙着采挖、装袋并搬运装车,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今年我种了一百六十亩的红薯,发到思南是5角一斤,每亩产量大概在8000斤左右,收入大概就是4000块钱。”李世银说。通过连片种植、统一管理的方式,成规模发展红薯产业,还能带动附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在,每天都有来自马溪、余庆、石阡的五六十名群众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昨天我挖红薯得了170块钱,他们挖得多的差不多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