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

人类

沈向洋:人工智能社区将创造更多工具释放人类创造力

12月30日消息,近日,小冰公司董事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应教授邀请,展望了2021年AI行业发展。沈向洋认为社区将创造出更多工具来释放人类的创造力。人工智能将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各有态度的方式去沟通和表达情感和情绪。“人工智能早已证明,它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生产力。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AI帮助人们释放创造力这件大事上。”沈向洋提到。以下为沈向洋《2021:AI普惠创造力》的全文:我预见2021年,人工智能社区将创造出更多工具来释放人类的创造力。人工智能将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各有态度的方式去沟通和表达情感和情绪。我们早已创造出完美胜任各种逻辑任务的机器,它们的计算规模和速度远超人类

创造出超越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会发生什么?丨专访斯图尔特·罗素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类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比其他动物的大脑要复杂得多。而这正是因为“智能”,是一种权利。然而,当人工智能越来越智能,人类如何保持绝对的控制权?近期,被誉为全球人工智能“三驾马车”之一的斯图尔特·罗素出版新书《AI新生:破解人机共存密码——人类最后一个大问题》,新京报记者借此连线采访作者,与他聊了聊人工智能的当下与未来。采写|何安安如果我们创造出了达到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水平的人工智能(AI),会发生什么?人类会成为自己发明的受害者吗?在不远抑或是遥远的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可以和平共处吗?人类有一天,会向机器人乞讨吗?在2017年,《纽约客》杂志的一幅封面画引发了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胡华:人类如何面对未来的互联的世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专题报道杭州网讯12月18日-20日,2020网易大会在杭州盛大举行。大会以“洞觉·未见”为主题,汇聚了全球最强大脑,期盼以远见超越未见,去寻找打开未来的钥匙。19日下午,“UP生活专场论坛拉开帷幕”。进行了“新时代、新思考”的开场演讲。胡华说,人类社会里,人类之所以组成有效的社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我们的人文和科技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生活里很重要一部分。科技从某种意义来说,通过快速发展解决生活富足问题,解决生活基本满足需要问题,让每个人有更多的体验。但是人文更多是让大家适应这个变化,适应这个世界,让大家的心灵得到满足。胡华也提到了关于人文发展与思想发展的紧迫性,他表示人文

人工智能,淘汰人类还是服务人类?

如今的浙江,人工智能的热度无处不在。观察最近半个月内的几个论坛,11月22日,乌镇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发展论坛上展示了无人驾驶蓝色小巴,11月28日落幕的2020浙江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上,机器人表演了送餐、接水、舞蹈,11月27日,在舟山普陀区举行2020海洋科技与产业战略发展高峰论坛上,几乎所有专家都围绕一个主题:信息科技助推海洋强国跨越发展。深刻感受,从日常到未来,人工智能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我们身边,已经冒出了哪些“黑科技”?专家眼中,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中国能否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实现弯道超车,走到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催化出无所不在的“黑科技”智慧云棚内,一个个机器

肯尼亚:人类将受益于中国的科技创新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肯尼亚《星报》11月22日发表一篇题为《人类将受益于中国的科技创新》的评论文章称,中国已成为科技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中国的科技创新将造福全人类。 文章关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重点分析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上讲话的意义。文章认为中国表明了将采取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将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文章表示,中国已是通讯以及人工智能的超级大国。截至今年9月,中国拥有超过1.1亿的5G用户,预计到年底将在所有主要城市建立大约60万个5G基站,世界多国寻求与中国的5G技术合作。中国正将5G与大数据、云计算以及

钟南山:5G赋能智慧医疗,更好地造福人类

2020年11月19-21日,2020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举办。大会以“5G融入百业,数智引领未来”为主题,诚邀各界领导和众多业内外合作伙伴共同研讨交流,进一步推动5G的创新应用,加速5G新生态的构建,共同助力数字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视频形态在大会主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一定能够助力提升医疗智能化的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更好地造福人类。在演讲中,钟南山院士首先对新冠疫情以来,通信从业者的付出表示了感谢:“今年新冠疫情来袭,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的战略成果,中国移动的一线员工积极地投入到抗疫防疫的工作中

一场世纪对话:机器人是否会智能到毁灭人类?

疫情加速了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让人与机器的关系再次成为行业内热议的焦点。11月4日,在广东举办的2020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上,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与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现场展开了一场世纪对话,深入阐述了他们眼中人工智能、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发展,以及疫情带来的改变。人机完美配合就是人机协同虽然现在大家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两位行业领袖一致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初期,技术远未达到完美水平,未来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风险和机遇并存。“我们整个人工智能目前这一波的发展是基于深度学习,但人工智能一直是螺旋式发展。” 周曦坦言,目前来看,深度学习有成功的一面,但要真正解决

人工智能新动作!这次AI要和人类联手写科幻小说了

原标题:11位作家携手AI写科幻 人机共同创作的“脑洞”来了若要让AI创作科幻小说,它们的想象力比得上科幻小说作家吗?10月27日,首次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正式启动,并将持续至12月份。这个项目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共生纪》。 我们已进入人类与人工智能(AI)共生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AI不但很能干,而且越来越多才多艺。它们既会写诗,也可以创作音乐,还能画画。若要让AI创作科幻小说,它们的想象力比得上科幻小说作家吗? 10月27日,首次华语科幻AI人机共创写作实验项目正式启动,并将持续至12月份。这个项目有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共生纪》。 一场人机共创的奇妙探险人工智能可以从事创

未来10亿年地球和人类会发生什么,之未来20万年!一起去看看吧!

3500年至20万年后地球和人类会发生什么?一起去了解一下吧!3500年后,人类对火星进行了为期1000年的大规模改造完毕,火星表面恢复了海洋,大气成分被调整到了适合程度,在接近地球地核中安置了制造人工磁场的设施,以保护火星不受太阳风和宇宙射线的侵袭,整个火星看起来就像第二个地球。人类大量移民火星,火星政府成立,火星从地球政府的管辖范围内脱离,并宣告火星人类这一全新人种的诞生。4000年后,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达到新高度,一种叫做预言机的超级计算机诞生,这是有史以来充满神秘色彩的伟大发明,可以根据现有信息推算预估出未来某个事物1000年内的发展,准确率高达95%。但是,这种预测又可以被人为改变

科学分析:人类意识源自大脑电磁场吗?

来源:新浪科技神经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大脑的振荡电磁场很有趣,但这只是大脑的“超现象”特征,就像蒸汽机车上的火车汽笛。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1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克里斯多夫·科赫(Christof Koch)是一位神经学家,近期,他在新书《生命的感觉》结束语中提出:“大脑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活动物质,是什么让它的活动变成了生命本身的感觉?”他认为,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其复杂性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科赫在书中描述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学家基兰·福克斯(Kieran Fox)和同事们的最新实验工作,他们探索了电刺激大脑的效应,揭示了一个有序原理,也就是说,一个大脑区域的感觉输入或者运动输出结构

迪士尼研发出一款无皮肤机器人 可以像人类一样眨眼

来源:cnBeta迪士尼一个研究小组研发的全新机器人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技术壮举。Gizmodo 报道称,这款新机器人可以模仿人类的面部动作,特别是眨眼和微妙的头部动作。在其胸部区域的传感器提醒机器人何时转身面对面前的人,它的眼球运动从直接的眼神接触转变为被称为囊状的快速眼球运动。它还会微微上下移动,模仿呼吸。这款机器人是由迪斯尼研究部门 -- 华特 · 迪士尼幻想工程公司的工程师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 香槟分校以及加州理工学院的机器人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虽然大多数仿人机器人一般都会将目光聚焦在人的脸上,并停留在那里,但人与人之间并不是这样互动的。迪士尼研究团队在其论文《现实和互动的机

人类吃的第一种食物是什么?

人类吃的第一种食物是什么?人类吃的第一种食物是什么?根据圣经,上帝给了亚当和夏娃整个花园,让他们享用。我们不知道苹果是否是禁果。多年来,人们一直说苹果是禁果,尽管圣经称这棵树为知识之树。我们实际上不知道它是苹果、无花果还是其他食物。人类一直是杂食动物。像他们的表兄弟一样,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他们会吃富含蛋白质的昆虫,如蚂蚁和蠕虫。他们也会吃任何他们能猎取的猎物的肉。例如,众所周知,黑猩猩会像我们一样组织狩猎聚会。黑猩猩喜欢捕食猴子。由此可见,我们的共同祖先可能有相似的狩猎偏好和策略。但是,也像我们的表兄弟一样,第一批人类的主食应该是他们发现的植物叶子、果实、根和块茎。我们不知道人类是何时发现火的

人类能靠狗食生存很长一段时间吗?

人类能靠狗食生存很长一段时间吗?人们已经靠狗食存活了30天,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30天正是营养不良疾病真正开始流行的时候。大多数狗食不含维生素C或许多维生素B,因为狗体内会产生维生素C或维生素B(人不含维生素C或维生素B),所以佝偻病有可能。缺乏维生素C会导致坏血病,导致6个月到2年内死亡,但一般器官衰竭造成的死亡是非常痛苦的,2年不被认为是幸事。同样,狗粮比大多数人类饮食含有更高水平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这两者的过度都会对你的骨骼、内脏、牙齿、肾脏等产生怪异和不良的影响;尤其是如果你没有很多水的话。最后,由于狗粮主要是由屠宰场和食品加工废料制成的,包括被确定为生病的动物和其他被

如果人类进入四维空间,会有怎样的感觉?能够看到什么?

人类从诞生伊始就不停地对世界进行探索。在生产力落后的远古时代,人们探索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到了生产力相对发达的现代,推动人类不停探索的则是对未知的强烈好奇。按照科学家的说法,我们此时此刻生活着的空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它可能具有十一个维度。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当前所处的空间为三维空间,如果算上相对论中提到的时间维度,那么我们其实生活在四维时空中。除此之外,我们对其他维度空间的情况完全可以用“一无所知”来形容。可能你会说不对啊,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我们也很熟悉啊。但你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如果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真实存在,那么它们内部会是什么样的呢?所以说,你认为的“熟悉”,

人类真的会被“困死”在太阳系中吗?为什么?

本文参加百家号 #科学了不起# 系列征文赛。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人类对于地球来说是渺小的,而地球对于太阳系来说更是非常的渺小存在。因此,人类对于整个太阳系来说就显得更加的渺小了。想要弄清楚人类会不会被“困死”在太阳系中,需要弄清楚两个小问题:第一,太阳系有多大?第二,以人类目前的能力飞出太阳系需要用多久?带着这两个小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太阳系有多大?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在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受太阳引力的约束,而我们的地球就是直接受太阳引力约束从而围绕太阳运动的一个行星,以地球一样的还有7颗行星,它们并称为“八大行星”。根据科

人类能够造出戴森球吗?1000年之后或许能行

1960年弗里曼·戴森提出了戴森球理论。戴森幻想,当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对能源的需求也就更大,人类或许需要建造一个巨型的人造天体,将太阳包裹起来,以此来获取恒星的大部分能量。戴森建议搜寻这样的人造天体,以便寻找超级外星文明的踪迹。此后,这一设想出现在了很多科幻作品中,并成为了某些超级文明的标配。因为要建造如此巨大的人造天体,所需要的能源和资源本身就无比巨大。除非是宇宙中科技超级先进的高等文明,否则根本办不到。能够控制一颗恒星的能量,按照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于1964年提出的星际文明等级设想,这样的文明在宇宙中属于二级文明。一级文明能够控制整颗行星的能量,三级文明则可以控制整个星

月球辐射虽猛 人类仍可长驻

未来的月球基地可能会覆盖一层月球风化层,以防止太空辐射。 图片来源:欧洲航天局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详细测量了月球表面的强烈辐射,并发现在这样的辐射下人类探索月球是安全的。科学家近日发布的相关成果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宇航员需要穿何种程度的防护服。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执行阿波罗任务的宇航员携带了剂量计测量其辐射暴露程度,但这些设备记录的不仅仅是他们在月球表面期间受到的辐射量,而是他们整个旅程中受到的总辐射量。研究报告合著者、德国基尔大学物理学家Robert Wimmer-Schweingruber说,从那时起,科学家们不得不以外推法和模型估算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受到的辐射量,“我们从未真正

AI又一次战胜了人类——这次是在冰壶上丨一周科技

欢迎收看一周科技。人工智能机器人要进军冰上运动了?来看看它们如何打冰壶吧。潜水记录 同样是哺乳动物,大部分人类屏气坚持不过几分钟,而柯氏喙鲸则能一口气潜水3小时42分钟之久——这是海洋哺乳动物潜水时长的新纪录。柯氏喙鲸(Ziphius cavirostris) | National Marine Fisheries Service这个新纪录来自本周发表于《实验生物学期刊》的一项研究[1]。研究者分析了23只柯氏喙鲸的3680次下潜,结果显示,这些下潜平均历时约1小时,其中5%超过了77.7分钟,而最长的记录则达到了3小时42分钟,这一记录远超出研究者原本的估计。此外,潜水时长似乎与在水面透气恢

人类发现首颗“河外行星”,远在银河系外2300万光年,咋发现的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我们所在的地球运行在金星和火星的轨道之间,距离太阳平均约1.49亿公里,距地球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距离太阳约45亿公里,与地球的距离在42.5~47.5亿之间。行星本身是不会发光的,所以较远距离上的行星很难被我们发现,天王星(1781年被发现)和海王星被发现的时间都不超过300年,其中海王星(1846年被发现)被发现的时间还不过200年,至于非太阳系行星就更难被发现了。不过天文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望远镜,仍然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上千颗系外行星,有的甚至远在数千光年外。然而据《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们发现了距离我们远达2300万光年的行星,堪称迄今为止已知的距离我们最遥远的行星。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