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

警惕

警惕!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这种病毒!不排除今后“人传人”?

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波波娃20日表示,俄罗斯境内有7人确诊感染了型,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该型禽流感病毒。波波娃当天表示,去年12月,俄南部一养殖场暴发禽流感疫情,俄“矢量”国家科学中心的专家,从该养殖场的7名员工身上分离出了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局长波波娃:俄罗斯联邦确认出现了人感染H5N8型病毒病例,“矢量”国家科学中心专家从一家养殖场的7名员工身上,分离出了H5N8型病毒的遗传物质。波波娃表示,“这是全球首次发现人感染H5N8型禽流感病毒”。她同时表示,俄方已立即采取相关必要措施。7名感染者症状较轻,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现象,但不排除

百度联合吉利组建智能汽车公司:对标苹果造车模式 专家提示需警惕安全隐患

央广网北京1月12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这次百度联合吉利造车,不同于理想汽车、小鹏汽车的成立。后两者源于创始人退出原有公司,重新组建汽车公司,百度以其原有品牌进入汽车行业组建新公司,这在中国汽车行业尚属首家,具有里程碑意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智库成员张翔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道。1月11日,百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面向乘用车市场,让用户购买到更极致的智能电动汽车。新组建的公司由百度主导发起,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吉利控股集团出资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根据合作双方官方消息,此次百度成立的新公司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

警惕风险陷阱!银保监会点名批评这类广告

近年来,网络平台的消费金融产品已嵌入客户日常消费场景,形成无感化获客,但也引发了金融信用错配等问题。过度营销带来金融风险隐患,还导致过度消费、信用违约等社会问题。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一键就能贷款”“手机号就值20万”“贷款秒变高富帅”……近来,一些网络平台上频现“土味”营销广告,网贷等行业更是成了重灾区。这些营销广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词吸引流量,套取客户信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带来了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对此,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于近日发布了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高度警惕疫情影响下网贷平台等风险

财联社1月10日讯,中央工作会议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高度警惕疫情影响下私募基金、、长租公寓等经营风险,完善政法机关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会议强调,要强化对新技术和网络直播、网络借贷、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分析研究,推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对新型风险识别预警防控能力。要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依法规范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剑指一些网络平台的网贷营销罔顾消费者利益,利用“土味”“奇葩”广告吸引流量等乱象。这也回应了近期某些土味借贷广告把奇葩当流行、博眼球所引发的强烈社会关切。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多提供线上服务的平台都在极力拓展自己的金融业务,提供外卖服务的可以借钱给你,从事打车服务的也在借钱给你……一时间给公众一种幻象:仿佛全世界都等着借钱给你,仿佛只要借钱就能过上好日子。前段时间,一些互联网公司更是发布了“打工者借钱给女儿过生日”“农民工借钱给患病的母亲升级头等舱”“老汉借钱追求空姐”等一系列土味借贷广告,内容恶俗胡编乱造,令人极度反感

警惕!擦玻璃神器竟然会“咬手”

央广网北京1月5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新的一年到来,不少家庭开始进行大扫除。“窗明几净”是家里干干净净的最佳形容词,可是擦玻璃却是最让人头疼的部分。如今高楼林立,对于高层住户来说,擦玻璃并不是件容易事。有需求就有市场,最近几年一种擦玻璃神器应运而生,“一面擦,两面净”是这类产品的广告语。然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这类产品时最大的担心就是安全性。这种产品使用安全吗?“神”在何处?在电商平台上搜索擦玻璃,“神器”往往是第一联想词。价格从几十到几千块钱不等,品牌、外形也是各不相同。这种网红擦玻璃神器虽然外形各不相同,但核心原理其实都一样。靠磁铁把玻璃两侧的刷子吸附在一

警惕借贷广告的低俗与套路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杨玉龙据1月3日中新社报道,订外卖借钱给你、打车借钱给你、做头发借钱给你……如今,仿佛天下所有人都想借钱给你——起码借贷广告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近日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剑指被吐槽的“土味”借贷广告等乱象。“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借贷广告奇葩多,目的还是为了利,以奇葩元素吸引人们的眼睛,诱导消费者借贷。比如前段时间一些金融平台出现的“丑化农民工”“打工者借钱给女儿过生日”“老汉借钱追求空姐”等广告,都饱受诟病。这些广告的剧情往往都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视觉冲击极强:性感女性、空姐与老汉、农民工

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中国证券报记者欧阳剑环)中国银保监会网站12月29日消息称,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对此,银保监会发布风险提示,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资料图,新华社发)一是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二是过度包装营销,

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切勿“以贷养贷”

近年来,一些网络平台为招揽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昨日,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20年第六期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银保监会提示,这些网络平台信息披露不当,存在销售误导风险。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

人脸识别争议不断,“审慎且警惕”共识正在形成

日前,天津一项地方性立法消息几乎刷爆各大社交平台,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社会信用条例》明确,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包括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在内的多项个人信息,而按照相关国家标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涵盖个人面部识别特征、基因、指纹、声纹、掌纹等内容,这也使得“天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新闻被热议。首先需要厘清,此番天津立法仅是以社会信用管理规范的角度触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事实上并非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直接规制与保护,严格说来“立法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说法并不准确。天津规范更多是从必要性角度,对市场信用采集领域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行为予以约束,在此之前,其他地方性《社会信用条例》文本也

刘志勤:警惕SWIFT被美进一步武器化

美国政府和少数西方国家蛮横干涉香港事务,公然支持“港独”分子,对坚决捍卫香港主权,维护中央对香港的绝对权威,捍卫《基本法》的特别行政区官员实行了非法制裁,对他们所持有的信用卡等个人消费结算工具的使用实行封锁、停止服务,极大地损害了相关人员的人权和正当权益,理应受到强烈谴责。在美国干涉香港事务的过程中,控制了全球80%以上的跨境支付的金融机构间金融信息传递系统SWIFT扮演了重要角色。原本应是国际通用的贸易结算工具,却成为少数国家打击对手的武器。如果美国想要制裁某个国家或者机构,可以直接切断该金融机构(或其对应的美元代理行)与美元跨境结算系统(CHIPS)的连接,从而使其无法进行任何与美元相关的

穆森:不怕“威逼”,更要警惕“利诱”

上世纪50年代中国面临核讹诈,毛主席提出“我们也搞一点原子弹,才有可能制止战争”。1964年10月16日,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中国换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空间。今天,经历中兴、华为、中芯国际等诸多事件,中国面临美国高科技讹诈,我们是放弃自力更生,任人宰割?还是科技自立自强,形成战略平衡?近日,有一种声音认为,“国产芯片替代不应成为主旋律”“高端芯片对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尚不能摆脱对进口的依赖”,论据之一是:国产CPU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小于0.5%”。中国服务器市场每年约300万台,“小于0.5%”即“少于1.5万台”。 但是,这些并不是完整的事实,且远远背离真相。有几个真相必须

首席对策|彭文生:警惕明年“内生性”紧缩

2021年全球疫情大概率缓解,从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两个视角来展望宏观经济与政策走势,2021年将是疫情之后“再平衡”的一年。经济周期的再平衡体现为供给创造需求,全球经济共振复苏。金融周期的再平衡体现为经济自主的信用紧缩。宏观金融环境将呈现“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的态势。中金公司对2021年的经济增长展望报告显示,从经济周期来看,乘数效应显现,需求加速追赶供给。从金融周期来看,2021年企业还本付息负担上升,或现内生性“紧信用”,2021年尤其是下半年,金融周期或有调整压力,不利于需求扩张,不过经济持续复苏的一系列积极因素或将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债务风险。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同比前高后低,而环

“双11”临近,这六大消费问题,警惕!

随着“双11”的临近,各商家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大促活动,尤其是线上商家,推出了多种多样的促销手段,让广大消费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中消协通过对近几年在“双11”“6·18”等大促期间开展消费维权工作所了解的情况进行梳理,以下几个问题提请消费者注意:(一)直播带货槽点多近年来,随着网购消费升级的日益加速,消费领域新场景、新业态、新应用不断涌现。2016年开始,“直播+电商”成为一种新兴的网购引流方式,消费者对于网红流量的关注度、对于商品的兴趣度、对体验互动的认知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观看网络直播进行下单购物。有数据资料统计,2019年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338亿元

警惕!金融直播存在营销风险

近日,有不少消费者表示,看到一些直播带货金融产品时特别心动,比如,有的宣称一些保险产品可获得“最高几百万保障”“限时限量”等。事实上,这是直播营销为博眼球,对借贷产品、保险产品、理财产品等搞的夸大宣传、噱头宣传。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说,难以符合广告宣称的免息条件、放贷条件或产品销售范围,抑或存在“免息不免费”、隐含保费逐月递增等问题。“直播带货这一新媒体购物形式出现以来,尤其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但是,有些金融产品相关直播营销行为存在风险隐患。”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金融直播营销存在两方面主要风险,一是金融直播营销主体混乱,有些并不具备专业素养的人士自我包装为“理财专家”“保险专家”,对金融产

警惕!大数据杀熟又有新变种

今年双十一来的比以往更早一些在购物狂欢的同时有消费者注意到不少商家暗藏着“大数据杀熟”的情况女子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差25元 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仔细对比发现,原来后者页面多出来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认为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 面对质疑,该电商客服答复称“新用户,系统会跟进账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能收到”。 消费者韩女士:人家说是

警惕!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大数据“杀熟”惹怒网友

今年从11月1号就开始“双11”网购节,让不少消费者准备清空购物车,买个痛快。但是买买买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数据“杀熟”。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网友评论延伸阅读“双11”盛宴上半场开启 复杂规则难坏“尾款人”11月1日0点,“囤货党”“养生族”、美妆爱好者等各种消费群体纷纷涌入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疫情给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也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的活力

双11“代拍秒杀”靠谱吗?警惕信息个人信息泄露

双11临近,各电商平台陆续上架低价限量优惠商品,也让隐藏在背后“代拍秒杀”产业链浮出水面。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存在大量收费1元~50元的“代拍秒杀”服务,顾客只需提供用户名和密码,即可在0.05秒内拍下指定限量商品,如果顾客想自己操作秒杀,也可以购买8元~100元的“抢拍器”。今年双11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1月1日~3日的商战已经打响,而11日的第二阶段也即将来临。为了吸引消费者,几乎每家电商平台都陆续上架了一些限量优惠商品供消费者抢购。品质不错、价格低廉,想买到真的不容易,可谓“手慢无”。于是,“代拍秒杀”产业链逐渐发展起来。所谓“代拍秒杀”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消费者提供自己的网购账号

反攻力量薄弱警惕诱盘陷阱

来源:金池jinchill每日点评;11/3 反攻力量薄弱 警惕诱盘陷阱周一月首大盘营造气氛,四大股指对冲存量做线,平量收出星线,实际使用价值偏弱;上证50领衔三剑客急流勇退,权重不努力,大盘无生机;资金净流出持续放大,沪深个股抛压明显,由此判断:反攻力量薄弱,警惕诱盘陷阱;技术分析:沪指缩量星线,上下脱轨均线,调整态势不变;因受到美国大选事件影响,不排除策略性稳盘,3200点附近荡秋千,待尘埃落定再做定铎;年终结算渐行渐近,各类资金避险行为明显,理论上实践中大盘调整概率大于反攻;趋势研判:美国大选热火朝天,本周国际股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亚太游资避险在即;A股内外无援手,能够稳盘观望纯属不易;

蒋军:实现裂变,需要警惕干货思维!

昨天晚上的整个社群群开始,我觉得有点过度活跃,这种活跃和过度活跃,其实对大家来说是一种压力,但是整体我觉得大家都还是交流的比较顺畅,而且大家也感觉到有所收获嘛,这个创建这个群的初衷,希望大家能够有好的交流,分享。获取一些知识,讲完这两节课之后啊,也有一些个别的一些学员跟我发私信,提意见,当然提前是肯定是好吗,希望把它做得更好吗。但是他们希望按照他们的方式来,就是比如说到底怎么做呀,如,就是讲一些干货啊,就可以啊,至于这些理论,那这些东西也不需要,但我是不认可的。首先非常旗帜鲜明地表示不认可。因为为什么呢?今天晚上讲这个问题,干货思维第一点,裂变营销,为什么要警惕干货思维我觉得干货为什么流行,就

为什么团队工作效率不如个人?如何警惕团队中的不和谐因素?

为什么原本由一个人来做的工作让几个人做反而效率更低?为什么工作热情高涨的个体到了团队中会处处受掣肘?为什么两个甚至多个员工在协同工作时却总会遇到诸多不必要的事端?为什么个性强、能力也强的员工到了团队中却只是凸显了自己让人生厌与嫉妒的个性,却没能充分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当你在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受到上述“现象”的困扰时,你会很快发现团队面临的问题多得让你无法想象。如何解决这样的团队问题呢?今天就由第一管理学派来给大家解答吧。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背后最大的原因并不是战略的问题,也不是决策的问题,而是团队融合力的欠缺。当员工以个体的形式去面对工作时,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不过,一旦他们被上级以团队工作的

星链计划已经开始,在美国发射4.2万颗卫星,全球都需提高警惕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将视野放在了大有宏图的海洋探索和太空探索上。前者有各国科学家正在研发的深海探测船,后者则是一颗颗挂在太空的卫星。由于进行这些研究花费巨大,这些探索所需要的经费一直都由各国政府来提供。直到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出现,标志着太空探索中开始出现私人力量。据环球网报道,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建造的猎鹰九火箭搭载了61颗卫星在美国东部的空军基地发射升空,随后这些卫星也都顺利入轨。从2015年猎鹰9火箭在佛罗里达州第一次成功实现第一节火箭软着陆,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到这次同时发射61颗卫星,都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创始人马斯克星链计划中的一步。据悉,按照计划,到2024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