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标签

化石

生命的演化史被改写?24 亿年前的微化石揭示复杂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F 中文 (ID:kexuejiaodian),作者:SF生命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是什么因素促进了生命的复杂化,这些问题一直是科学家探索的重点。最近,一种新发现的微化石为解开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它们来自于地球历史上一个关键的时期 —— 大氧化事件。地球上的环境曾发生过多次巨

【探报24H】中国团队发现全球最古老有颌类化石,是“从鱼到人”的关键证据!研究表明狗能闻出人的压力!

【探报24H】中国团队发现全球最古老有颌类化石,是“从鱼到人”的关键证据!研究表明狗能闻出人的压力! 导语:中国团队发现全球最古老有颌类化石,是“从鱼到人”的关键证据!研究表明狗能闻出人的压力!国家疾控局:严防今冬明春新冠叠加流感风险……生物探索与您一同关注“药”闻,探索生物科技的价值! 01 中

一块化石成了关键证据!我国科学家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关键环节

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千百年间,人类对自己的起源总处在不断地猜测过程中。“海猿说”,“演化轮”,“外星造物”,“高纬度放养”,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的一生完全都是虚幻的。 这里面有很多明显是缺根筋才能想出来的理论,但有人认死理,觉得人类历史人类智慧都是上层人士编制的,所以科学理论压根也不可信。这样的极端阴

我国再添世界级化石库,填补“从鱼到人”演化史关键空白

继辽宁热河生物群、云南澄江生物群之后,我国古生物学家经过十几年野外发掘,在重庆、贵州石阡又发现一批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 在这些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完整保存了大量志留纪早期有颌鱼类的化石,填补了全球该时段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也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

科学家首证: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浙江、云南的化石立功

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这是现代科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 人类进化 而除这一观点之外,还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鱼。 在科学家看来,地球上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合弓动物,作为爬行动物的一个类群。 最初它们也是从水里出来的两栖类的后代,再往前面推算,两栖类动物又是由肉鳍鱼类进化而来的。 所

湖州化石助攻!首次证实,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近日发表中国、瑞典、英国三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这篇文章的第一、第二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盖志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第三、第四作者分别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普·艾瑞克·艾尔伯格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多诺霍。 盖志琨说,中耳是

图说│河南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揭秘3万多年前的人类住在哪、悬崖边的“豪宅”有多大……

图说│河南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揭秘3万多年前的人类住在哪、悬崖边的“豪宅”有多大…… 3万多年前的人类住在哪、悬崖边的“豪宅”有多大……2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对研究中国现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义。▲鲁山县仙人洞

远古时代也有“豪宅”!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刘小玉 萌友 常洪涛 9月27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河南平顶山鲁山仙人洞遗址等3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仙人洞遗址发现了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类头骨化石——距今3.2万年。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对研究中

最初的海怪,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混翅蜍化石,它们有多奇特?

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 近日,中外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发现了至今4.3亿年的志留纪的混翅鲎化石。直接叫这个名字可能没啥概念,其实它就是俗称的海蝎的一个科级分类,而海蝎的学名应该叫板足鲎目,与我们现代的蛛形纲近亲。 本次发现的化石体长1米,属于混翅鲎类。与常规的广翅鲎类最不同的地方在于,混翅

全球连线|中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凶猛鲨鱼化石

记者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中国首次发现距今2.9亿年的瓣齿鲨化石,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瓣齿鲨属牙齿化石,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 研究表明,瓣齿鲨已经具有了跨大洋的迁徙能力,并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混翅鲎化石,体长1米还像蝎子

交汇点月 29日,交汇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外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发现志留纪(4.3亿年前)的混翅鲎(hòu)化石,体长可达近一米。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科研人员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的空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 据中科院南古所研

中国首次发现2.9亿年前史前凶猛鲨鱼化石:跨洋迁徙的顶级捕食者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29日讯 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我国首次发现距今2.9亿年前的瓣齿鲨化石,这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瓣齿鲨属牙齿化石,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研究表明,瓣齿鲨已经具有了跨大洋的迁徙能力,并且它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超百分之十五 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60%以下——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历史性地降至60%以下,并且提前两年完成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目标任务;100亿立方米——2017年至2020年,天然气产量连续4年增产超100亿立方米,油气增储上产成效显著;2亿千瓦——2019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首次双双突破2亿千瓦,清洁能源发展更“风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清洁能源,是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十三五”以来,我国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稳定油气供应、大幅增加清洁能源比重。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结构优化,能

距今约2.5亿年!我科学家发现始椎类最“长寿”化石记录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12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刘俊研究团队研究报道了一件产自山西阳泉晚二叠世(距今约2.54亿年)的始椎类化石新种。始椎类是一种原始的爬行型类,属于羊膜卵动物的基干类群。这次报道的新种被命名为阳泉长寿螈,是已知始椎类化石最“长寿”的记录,亦是目前为止此类化石在华北板块乃至东亚的唯一记录。相关成果发表于《化石记录》杂志。始椎类的生物体形颇为庞大,具有尖利的牙齿,体形类似现代的鳄鱼,是当时河流湖泊里的顶级捕食者。此前这些化石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地层中。这件二叠纪晚期的化石标本只保留了头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员研究比对了很多原

重磅报告:要实现1.5度温控目标,全球化石燃料产量每年需减少6%

12月3日,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20年生产差距报告》(下称“报告”)显示,研究表明,要实现1.5摄氏度温控目标,全球每年必须将化石燃料产量削减6%。尽管如此,各国仍计划在未来10年增加化石燃料产量。2019年的《生产差距报告》曾对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要求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量和各国计划产量之间的差距进行计算。报告发现,两者间的差距依然很大:各国到2030年的计划产量是达到1.5摄氏度温控目标要求产量的两倍。今年发表的专刊则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经济刺激和复苏措施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生产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